扫一扫  加微信
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沿岸经济协同发展
2022-11-01 10:0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廖健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能够保障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与长江文化中崇尚自然、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高度契合。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江苏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面做了哪些有益探索?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江苏又该如何进一步开展长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记者专访了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刘伟京。

生态环境保护是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该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概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推进长江沿线城乡融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刘伟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先体现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广大老百姓创造更美好的、更优质的生活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一种体现。

此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是在为国家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非凡成就。但也应该看到,一些建立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对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的发展模式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探索长江生态环境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双赢”之路

记者: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过程中,江苏的环境科学研究工作将面临哪些新挑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刘伟京:如何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特别是对于江苏这样一个加工制造业比重比较大的省份来说,如何利用有限的环境资源支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如何借助江苏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支撑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实现更高的现代化目标,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年,我们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蓝天白云多了,PM2.5去年全省平均值33微克/立方米,实现2013年以来的“八连降”,但是对照现代化的目标定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实现现代化,还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改善环境质量的任务都十分艰巨。

而要应对好这些挑战,我认为首先要转变思路。以往,我们常常习惯性地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放在对立面上,而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彻底转变思路,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放在一起统筹考虑,才有可能探索出新的道路。其次,要做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真正地实现传统产业高标准、高层次、高质量地发展。此外,还要高标准地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染治理效能,为经济发展释放更多的空间。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彰显长江文化魅力

记者:实施长江沿线生态修复工作,对于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哪些促进作用?江苏在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中做了哪些创新性探索?

刘伟京:生态环境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生态修复对彰显长江文化特质、挖掘长江文化内涵、提升长江文化价值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江苏围绕长江治理保护这一重点任务,采取了很多措施。首先是大力整治沿江地区的工业污染。经过几年的整治,长江的水环境各项理化指标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其次,改变以往的无序开发,着力对长江岸线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修复。

在长江环境科学研究上,我们正在建设国家环境保护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健康重点实验室,逐步从原来的注重污染防治,转变为更加关注水生态系统健康和人体健康。比如,我们正在布设的沿江水生态常态化观测点,全省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正在逐渐成型。而观测网络的建成,对于长江生态保护工作的更深入开展,将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重点关注化学品生产和使用对水生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率先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包括建设了全省化工园区特征污染物名录库,初步形成了特征污染物治理管控技术体系,这些工作我们都走在了全国前列。

另外,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角度出发,省生态环境厅还在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普查工作,预计明年年底普查工作能实现全省覆盖。这项工作的完成,对于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长江水生态健康,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可以说,这些探索和尝试,对推进长江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传承城市文脉与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也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约束与激励并重,让更多人参与长江大保护

记者: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长江、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今后在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加强的?

刘伟京:技术上,近年来,在水环境污染防治中,国家提出“三水”统筹的治理概念,即水生态、水环境和水资源协同共治。目前,水环境、水资源的管理体系都已经比较完整。而水生态,无论是管理体系的建设,还是科技支撑方面还比较薄弱。相比水环境的理化指标,水生态系统是否能保持在稳定、良好的状态,才能更科学、更全面地体现长江生态环境的治理效果。

针对这一短板,江苏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江苏正在推动的生态岛建设,对长江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会有较大提升。此外,前面也说到了,我们还在推进水生态健康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重点实验室建成后,主要围绕水生态观测技术,水生态健康影响因素的识别和判断,水生态修复,水生态治理和管理技术、政策、标准规范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对长江的水生态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更有针对性、更科学的治理方案,对于长江水生态的修复工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政策上,除了保持长江沿线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激励性的政策的制定。近几年,江苏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比如推出了绿色发展领军企业计划,推出了一系列的环保贷、绿色金融等方面的政策。虽然这些政策已经有了一些成效,但可以提升的空间依旧很大。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会上,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天琦特别强调,要求我们研究思考生态环境保护如何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如何通过政策性的激励来推动全社会,特别是推动企业主动参与到绿色发展中来,如何为企业的绿色转型做好服务工作,是我们将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