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须彰显地域个性与特色
2022-11-15 09:5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余悦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与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方面,应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对长江流域的13个省区市进行“一盘棋”的谋篇布局,着力形成规划合理、特色鲜明、功能衔接、开放共享的建设格局;另一方面,要精心组织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的建设,发挥示范先行的作用。

作为国家文化战略工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从国家层面打造文化形象、推进文化建设、传承优秀文化的“大手笔”,必然要符合国家目标,有整体性风貌。但是,在不同的流域,要彰显各地域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使长江的雄浑博大与千姿百态和谐地融为一体。在彰显地域个性与特色方面,应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与其他公园的关系。列入“国家文化公园”的,除了长江,还有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作为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有一致的发展目标、建设要求、战略部署,这是全局与整体。这些公园的载体,从空间来看,都是线性的走势;从时间来看,有的历经千万年,有的只有数百年,甚至一两年;从形成来看,有的是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有的是人力的伟大创造;从文化来看,有的重在生态文化,有的突出历史文化,还有的孕育红色文化。正因如此,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只有彰显其文化的原发性、唯一性,才能别具一格。

二是长江整体与沿线省区市地域文化关系。长江沿线有13个省区市。从地理形态来看,既有高原、山区,也有平原、湖泊;从经济来看,既有国际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又有老少边穷的欠发达地区。其文化底色丰富多彩,集结了高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两湖文化、赣鄱文化、吴越文化、江淮文化等长江文化元素。长江流域内的3项世界文化遗产、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7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强大能量。因此,整体把握长江文化的底色、亮色,又充分展现“一体多元”的沿线省区市地域文化,使得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既浑然一体,又色彩斑斓。

三是长江沿线省区市与关联地域文化关系。长江沿线省区市的文化属性,并非是单一和统一的。江苏省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规范与先行建设中,就认识到这种区别与可贵,提出沿江八市建设的不同布局:在南京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主题区;苏州、常州、无锡联合打造吴文化专题展示区;镇江、泰州、扬州联合打造津渡文化和运河文化专题展示区;在南通建设近代工业文化专题展示区。这种思考与规划,显然是科学和合理的。

四是长江主体文化与其他延伸文化的关系。长江的本体是线性文化遗产,从自身层面来看,包括文化遗产整体生态区的保护、利用、治理问题;从文化大构架来看,涉及与已有世界文化遗产、重点文物、大遗址保护、非遗文化生态区保护体系的协同问题。同时,长江流域的支流、湖泊、城市,与局域的江河文化、湖泊文化、城市文化密切关联。例如徐州的“汉”文化,连云港的海洋文化,宿迁的淮河文化,江苏省不沿江城市,同样有长江主体文化的延伸。处理好长江沿线与相邻区域的文化,就会既各领风骚,又相得益彰。

五是长江流域文化遗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长江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跨区域、跨文化、跨古今的特征。长江沿线遍布古人类文化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古石刻、碑刻、造像、古窑址等遗迹与遗存,包罗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形的、物态的遗产,直观而容易受到重视。而长江流域还存在数不胜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语言、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体育与竞技、工艺美术、传统的医学和药学等。这些也应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得以保护,并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活态保护”“生产性保护”等不同方式。

六是长江传统文化与现当代产业文化的关系。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既要充分挖掘长江传统文化的精髓,彰显文化自信,也要结合现代理念和时代特点,弘扬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与长江经济带、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协调、融合发展。一方面,利用历史深厚、形态完整、遗产富集的文化遗产,使其在当代产业文化中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态良好、后劲持续、综合平衡的“绿色产业”,诸如文化产业、智慧旅游、文旅深度融合等。要把既能保持绿水青山,又能带来金山银山的新兴产业、时尚产业、高科技产业,作为长江流域的首要选择。

国际上无先例可循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在积极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发展路径。只要我们具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伟气势,同时彰显沿线地域的独特文化与个性,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一定能建设成永续传承的未来文化遗产!

(作者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江西发展战略研究所创始所长、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