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挖掘民族交融历史,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022-11-08 10:16: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车明怀

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长江不仅体现出百川归一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将沿途各民族的文化汇入中华文化的宝库,构成了著名的长江文化带。

长江从汩汩细流的高山融水到水阔浪急的滔滔江流,沿途流域孕育了藏羌彝、巴蜀、荆楚、湖湘、吴越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并促进了沿途各民族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以长江上游的藏族与代表吴越文化的苏浙一带各民族交往交流为例,长江文化带融汇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可见一斑。

藏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与长江流域各民族相互交流的传统。进入元朝,借助于各民族相交相融的滚滚大潮,开启了藏族与苏浙一带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大幕。十三世纪末,元朝统一全国,各民族统一于元朝的管理之下,频繁往来,此时的乌斯藏与东部长江下游的苏浙相互往来也趋于密切。

明朝时期,朝廷对西藏及其他涉藏地区的治理奉行“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国策。赐封藏族政教显要人物为“法王”“教王”“国师”“禅师”等。他们受封后感恩于朝廷的惠顾,积年累月地带领僧俗众人往来于长江流域多地。

清朝至民国时期,藏族与苏浙一带各民族的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延续下来。如鸦片战争爆发后,一支由四川大金川和瓦寺宣慰使所辖的土屯军两千多人沿长江东下,驰援浙江定海、宁波前线的清军,留下了各族人民共同御敌的英勇事迹,同时成就了经久不衰的锅庄文化。到民国年间,藏族各界人士不断活动于长江流域的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地。此时,藏族与长江流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已受到近代化的影响,其深度和范围在不断拓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祖国大家庭里,藏族与长江流域各民族交往交流更加深入和广泛。以吴越文化发祥地苏、沪、浙为例,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民主改革后,上海、江苏、浙江派出大批干部、教师和医疗、科技人员支援西藏建设,涌现出如蒋英、叶静、陈金水等长期建藏援藏的模范人物。与此同时,上海的工业品、苏杭的丝绸、镇江和常州的食品源源不断地供应西藏和四省涉藏地区,甚至上海的毛纺厂也将分厂整体搬迁到西藏林芝。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支援西藏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位于长江下游的苏、沪、浙等省市支援西藏力度不断加大,江苏、上海第一批支援西藏43项工程建设,为改革开放初期的西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开启了全国发达省市对口支援西藏的模式,苏、沪、浙三省市从人才、项目乃至干部队伍大力支援西藏,促进了西藏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

进入新时代,全国支援西藏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在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援藏工作作出战略部署。苏、沪、浙援藏省市坚决贯彻党中央的部署,在人才援藏、经济援藏、文化援藏、生态援藏等方面精心布局,不断增强力度,进一步促进了西藏与苏浙一带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一批效益明显的产业项目落地西藏,受援县区城乡面貌得到显著改善。江苏援藏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农牧产业、城镇建设、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江苏援藏是长江下游各省市援藏的一个缩影,客观上促进了藏族与长江下游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藏族与长江下游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与现实说明,长江流域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这首流传千年而不衰的宋词,一语点透了长江流域各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所在,也进一步说明建设各民族共有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回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峥嵘岁月,我们在建设长江经济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长江流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必然为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进一步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深化长江文化的研究。一是要不断深化长江流域的考古成果研究。长江有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180多万平方公里,在这一广阔的领域,分布着许多体现中华远古文明的考古遗址,如自东至西的良渚、马家浜、河姆渡、石河、屈家岭、大溪、城背溪、彭头山、三星堆、金沙、刘家寨、皮洛、卡若、玛尼等考古遗址。这些遗址中所发掘出的历史文物丰富多彩,蕴含着远古人类活动的大量信息,构成新、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考古文化链,闪耀着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光辉,深入研究这些考古遗址及文物的深邃内涵,有利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进而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持。二是深化长江流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长江流域分布着三十多个民族,这些民族在长江流域相互联系与交融,彼此打破地域界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共同体,创造了各具特色而又相互交融的历史文明,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涵。深入研究这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对于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深化长江流域各民族文化个性与共性的研究。历史证明,各民族的文化都具有地域性特色,绚丽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一簇簇奇葩。与此同时,各民族间的文化有着相互交流、交融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欣赏,共同发展和进步,这种共性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文化乃至价值观的同一性,进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国各民族的大团结。

未来,要进一步挖掘、整理、宣传长江流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建好用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为西藏社会科学院党委原书记、副院长、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