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是时代精神的本质体现,引领着社会思潮的发展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舆论贴近民众的生活世界与心理世界,能够引领大众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判断。理论和舆论相互交融、同频共振,才能够推动时代的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回顾党的百年征程,每当重要关头,理论和舆论都发挥重要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引领功能,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奠定重要基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前后的三次论战,就是理论和舆论相博弈相交融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这些争论中逐步掌握主导权和话语权,形成文化领导权和意识形态领导权。新中国成立后,党对促进理论舆论同频共振、同向发力高度重视。改革开放的关键节点,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论争,都是理论和舆论同向发力,才能让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策和新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也是理论和舆论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取得的成就。舆论发挥感性的力量,直指人心;理论发挥理性的力量,引领思潮。舆论是人心之所向,如何让理论宣讲更加深入人心,真正让人民群众形成思想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就需要理论和舆论同向发力,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和理论的感召力与影响力。
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要同时建好思想理论阵地和新闻舆论阵地,切实做好新时代的思想文化宣传工作。思想理论和新闻舆论阵地的建设,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的建设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并让理论和舆论同向发力,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树立起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标识与话语体系,既能够在政治上引领各种社会舆论的发展,又能够进入大众的生活世界,成为人民群众思想上的指南。
(作者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