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四驾马车”驱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2022-10-11 10:17: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宋露露 许帅

高校毕业生稳就业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以政策、产业、企业、高校“四驾马车”为驱动,强化人才创新创业带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强化政策落地,将政策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的催化剂。扩大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规模,增加基层服务项目。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各地教育部门要配合和会同相关部门,推动稳就业政策向高校毕业生重点倾斜,落实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今明两年空缺岗位主要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等政策。”地方政府公务员招录可以向应届生重点倾斜。基层是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的舞台,也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广阔空间。适当增加大学生村干部、“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鼓励基层就业。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促就业、稳就业,开拓岗位是关键,要积极行动、全力以赴,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当地人社部门联合地方院校设立“绿色通道”,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人事档案、户口挂靠等一系列政策咨询服务。建立“就业指南”发布制度,定期向地方高校推送最新就业政策等信息。以区域城市风貌、企业发展、人才引进政策等为重点内容,策划完善宣传方案。提升服务效能。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强化不断线就业服务,简化优化求职就业手续,着力加强青年就业帮扶等。实施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就业支持和引导力度,才能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政府对高校就业管理的监管需因地因校制宜。应改变就业管理行为,在高校中促进就业管理,要为服务于学生的就业和促进学生的就业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更多实质性的帮扶工作,使就业环境也能够由数量到质量的提升。

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地就业创业的蓄水池。一是形成“产业—专业”传导链条。区域产业是地方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院校专业设置能否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契合,专业结构能否与区域产业精准对接,是影响地方能否留住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因素。要紧扣区域重点产业链,紧贴企业、高校院所,推动教育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增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凝聚力。二是以产业升级带动专业调整。高校专业体系的调整,能够为区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重要支撑。高校专业设置、学生知识结构要同区域支柱产业相匹配,通过科学规划专业布局,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以此提升高校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效益,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就业创业的高速路。校企合作是地方院校加强与产业发展之间密切联系的有效途径之一。将企业、高校和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支持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为当地中小微企业提供管理、培训和技术援助,传授专业知识,帮助拓展业务知识和技能,加强中小微企业盈利能力。同时,当地政府对于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小微企业,可按一定标准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增加实习实训和就业见习岗位。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等设立见习岗位,给予一定的就业见习补贴。企业为地方院校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就业见习岗位,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的机会,另一方面能够在学生进入企业后,通过企业文化输入,留住一批有潜力的人才。此外,高校毕业生抓住对口企业实习实训和就业见习的机会,能够实现从毕业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细化就业指导,提供就业创业的指南。落实就业创业工作各个环节。二级学院是人才培养的落实单位,就业创业工作的长期开展必须是要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高校要从意识上、制度上明确学院是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就业部门是牵头、支持与资源协调者,其余各个部门都是协同者。只有建立起这样的意识和制度,就业创业工作才能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培养和日常管理中。提升就业工作队伍专业性。要加强对一线辅导员的培训力度。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只有充分激发起一线辅导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专业化程度,才能有效地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传递到学生端,也才能更有效地与思政工作相融合,互为抓手,开展多点、多频、长期的就业引导活动。做细做实创业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是学生就业创业的“最初一公里”,健全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做一些辅导和培训,用心用情、精心暖心、落实落细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工作,帮助高校毕业生明确目标,是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有力抓手。此外,高校加强就业育人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和就业观,积极到基层建功立业。通过辅导员对就地就业优惠政策宣讲和解读,鼓励学生将自己未来的成长轨迹和区域的振兴发展相结合。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淮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22SJYB1944]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