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各地积极探索有效运行机制,丰富了建设经验和发展模式,但也显现了一些认识误区和共性问题。进一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从战略、路径、实践“三个维度”一体把握、整体推进。
“飞入百姓家”的战略考量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三次理论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制胜密码,其最为鲜明的理论品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自群众实践,但并不等同于群众认知,把理论的思想伟力转化为群众的实践动力,还有一个转化问题,这就是大众化的时代命题。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重点在基层,特别是农村基层。为的就是搭建学习宣传创新理论的大众平台,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时代之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是守正创新做好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战略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区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组织弱化、活动形式化、“点”“面”建设不平衡等问题。要“一把手”抓,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要“一盘棋”推,坚持县乡村联动,盘活资源、优化调配;要“一站式”建,按照“易于参与、乐于接受”的原则,有效整合邻里议事厅、百姓大讲堂、村居服务站等功能,实现文明实践“联合体”的功能优化。
“润物细无声”的路径选择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需要培育践行主流价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是互为条件、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其中公民层面是基础,可行性好;社会层面是内核,认可度高;国家层面是目标,凝聚力强。《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是借助传统节日、结合本地习俗,通过开展民俗表演、文艺汇演、典型故事、志愿服务、新风行动等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营造培育百姓熟知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老百姓日常的生产生活,“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但是,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宣传上往往“贴在墙上、挂在嘴上”,活动上“有时大水漫灌、有时枯水干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在经常、融入日常必须厘清几个重要关系:把握好关键少数和绝大多数的关系,党员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同时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土壤;把握好日常宣教与经常践行的关系,既要在全社会营造宣传推广的浓厚氛围,更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把握好德治浸润和法治约束的关系,既要靠“于无声处”的环境渲染和自我修养,也要针对重点领域、关键人群、突出问题开展“雷霆风暴”式的专项整治。
“最后一公里”的实践设计
以人民为中心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也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人民立场设计实践载体、打造为民平台,以创新理论、政策法规、主流价值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来统一思想,达到引领群众形成合力的目的,这是逻辑起点;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办实事、解难事,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在服务群众中便民惠民暖民心,这是工作切入点;从“不来”到“愿来”再到“常来”,鼓励吸收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治理效能,用乡村振兴的实际成绩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这是最终落脚点。可以看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教育性、实践性、公众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的教育载体,也是社会治理的实践平台,更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大创举。
(作者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