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凝聚地方高校智慧,服务美丽乡村建设
2022-12-27 10:1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向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难点,也是亮点。真正的“美丽乡村”要求在农业发达、农村兴旺、农民富裕的基础上,还能使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这一切都需要高质量的形象设计。地方高校应凝聚学科优势,勇担服务大任。

凝练乡村乡风民俗,讲好中国美丽乡村故事。“美丽乡村”的形象设计,不仅要外在的美,更需体现内在的文化与特色之美。江苏省“最美乡村”扬州市沿湖村在10年前还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在“新乡贤”群体的带领下,走上了致富路。扬州大学法学院师生走进田间地头、渔民船舱,与村民面对面,通过考察当地特色地域景观,听取村民会议,参与“杀围”“开捕节”“渔家学堂”等特色文化活动,凝聚成了以基层党组织领导为核心,以优秀基层干部、经济能人为主体,充分运用本土资源,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在村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产生积极影响的“新乡贤文化”,引领沿湖村在经济发展、乡风营造、村貌整治、文化唤醒等方面得到极大改善与提升。

设计乡村视觉形象,以VI识别系统树立品牌。形象设计中,由视觉感官感知的视觉形象设计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和持久。十年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就开启了用画笔描绘美丽乡村的实践历程。最初在古镇瓜洲,学院组建了第一支9个人的墙绘小分队,薪火相传10年,团队已发展到200余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体系。每年有近百名成员主动参与到乡村墙体彩绘服务中。通过学习与实践,师生们找到了一条符合美丽乡村发展的墙绘之路。一是注重思想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地乡风民俗有机融合,让老百姓在“乐见”中受教育。二是适合地域性。墙绘与乡村整体规划、建筑特征、乡村景观高度融合。三是富有创新性。要围绕目标乡村创造独特的个性化艺术。在墙绘的基础上,师生们又开始尝试以“VI”为“美丽乡村”创建品牌。

创作乡村听觉形象,留住童谣号子妈妈的歌。音乐形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常常在人们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扬州大学音乐学院的师生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挖掘这种声音的尝试,创作富有时代气息的乡村音乐。美丽的溱潼古镇历史上有一百多座砖窑,形成了“窑工号子”。随着时代的发展,砖窑渐渐消失,“窑工号子”也成为了“非遗”。追随着这样的声音,师生们发现了新时代溱潼不一样的美,创作了《溱潼的姑娘》,歌声传遍了大街小巷,成为了古镇的又一张名片。宜兴鲸塘村目前还保留着较为完好的老街,木制花格窗、旧式长板门、古朴青石路……尤其是马氏旧宅那块砖刻门额“清白遗风”格外令人瞩目,师生们专门创作了村歌《鲸塘人,清白人》。从江都艾菱村的《艾菱艾菱我爱您》,到广陵李典村的《李典好风光》,从姜堰马庄村的《水韵马庄》,到仪征庙山村的《庙山妙哉》,一首首乡村歌曲,抒发着人们的幸福情怀,勾起多少游子的回忆。

探寻乡村味觉形象,找回舌尖上的家乡美味。“民以食为天”在中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教工党员深入内蒙古阿尔山市明水河镇,结合专业优势,帮助解决当地群众因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而引发的高血压、糖尿病问题,并按当地居民的不同身体状况为他们制定科学健康的饮食方案。同时,老师们充分挖掘当地优质食材,帮助老百姓提高烹饪技能,打造乡村旅游餐饮品牌。老师们以当地特色“西口十八碗”为主题,开展烹饪技能培训,从每道菜的取料切配到调味、烧制、营养搭配,每一个步骤都详细讲解,深受老百姓欢迎。帮助农民养殖品种优良的家禽牲畜,种植品种优良的果蔬,不但可以让农民发家致富,也是舌尖上美味的根源所在。扬州大学动科学院赵万里教授工作40多年,一辈子跟农民打交道,将所学的家禽养殖知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农民。植保学院高红胜教授向滨海农民赠送成品草莓脱毒苗,开设技术讲座,让草莓产量翻一番,使农民尝到了“甜头”。这些都是高校服务美丽乡村的经典案例。

打造乡村触觉形象,创建本土网红打卡地。美丽乡村形象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美丽乡村要留住游客,除了风景美,还需要让游客有一种深深的体验感,也就是触觉。到乡村体验什么?许多乡村打造起了开心农场,从蔬菜、瓜果种植采摘到家禽的养殖,每逢周末常常可以看到一家三口甚至一家三代来到农庄。扬州大学涉农学科的专家、教授、博硕士生充分发挥农业领域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和“农科教结合”的传统特色,纷纷成为了这些农庄的义务指导员。

(作者为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