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两岸青年要勇担重任、团结友爱、携手打拼。”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不仅对青年一代寄予了厚望,更是强调了对台青年工作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祖国完全统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与政治意义。我们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深化对台青年交流工作,充分照顾新形势下台湾青年的特点和利益,积极为台湾青年来祖国大陆追梦、筑梦、圆梦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广大台湾青年对祖国大陆的情感认同和行动追随,与大陆青年携手,共同担当起开拓两岸关系前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在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进程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构建完善对台青年交流工作大格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心怀“国之大者”,积极践行优先发展理念,把促进台湾青年全面发展摆在两岸融合发展更加重要位置来抓,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思路、举措和方法,努力为广大台湾青年成长成才、创新创造、建功立业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切实把党的关心关怀及时有效传递到台青中去,成为台青朋友的知心人、台青工作的热心人、台青发展的引路人。构建完善由党委政府领导、台办牵头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对台青年交流工作大格局,建立健全职责分明、协同配合的沟通会商机制,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协助和推动建立由两岸青年共同参与的公益型、文体型、兴趣型等功能性青年社团,为两岸青年交流提供更多便利条件。扩大联系岛内青年渠道,始终保持两岸青年联络交往渠道畅通紧密,促进对台青年交流工作新发展。
不断推进两岸青年交流走深走实。不管面临多大的困难阻碍,两岸青年的交流合作都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切实增强交流效果。紧紧围绕“厚植两岸青年共同利益、建构共同价值”目标,精心设计主题,推动两岸青年交流活动项目化、品牌化、基地化建设,为台湾青年登陆就业创业搭建更多更好的交流渠道和合作平台。强化结果导向和深耕意识,建立跟踪反馈服务机制,做好“滴灌式”精准服务,避免“雨过地皮干”等问题发生。进一步提升台青主体意识。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踊跃参与各类活动的策划、筹备、组织、协调,使交流活动更加贴紧台青需求,增强台青在交流互动中的积极情绪体验,激发参与内生动力。只有两岸青年真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利往一处谋,才能使交流活动不断走深走实。突出交流重点对象。若两岸人员往来困境得以缓解,应邀请更多“首投族”和“新面孔”到祖国大陆走一走看一看,让他们切身感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红利,感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趋势,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自觉投身两岸融合发展进程中。
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果和精华所在,也是两岸同胞的精神家园。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两岸青年共同的使命与责任。要统筹用好大陆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应发挥好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作用,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中的涉台元素,用客观“史料”说话,帮助台湾年轻一代澄清历史误区,唤醒民族记忆,实现“精神还乡”。网络剧、动漫游戏、流行音乐、短视频和微电影等新兴文化,是塑造和引领两岸青年共同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两岸青年共同策划、组织、完成相关文化作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加大对蕴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优秀文化作品的投入与创作力度,多出精品力作,不断增强台湾青年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增进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共同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生动讲好两岸融合发展故事。微博、微信、微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强势崛起,正成为两岸青年获取资讯、联络交流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善于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讲好两岸融合发展故事,不断增强对台湾青年的凝聚引领效果。实现“听得到”。适应青年群体需求,提升微信、QQ、抖音、小红书、B站、腾讯视频等新社交媒体在两岸青年交流互动中的使用率。也可在台湾青年日常使用的TikTok、Facebook、YouTube、Line等社交平台,设立两岸交流账号,分享更多内地丰富多样的资讯,让更多台湾青年看到祖国大陆繁荣发展前景。做到“听得懂”。深入研究岛内舆论环境和话语体系特点,因地制宜转化话语方式。注重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说理能力强、有责任担当的青年意见领袖,逐步引导、建构两岸青年话题,掌握舆论引导的话语权,推动岛内社会舆论逐步向良性发展。确保“听得进”。突出青年视角,微言大义,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不仅要讲好大陆发展的宏大叙事,也要讲好台青奋斗幸福的个体小事。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充分用好在大陆打拼成长的台青成功案例,推动“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理念在青年群体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持续优化台青发展环境。高度重视台湾青年成长中遇到的现实困难,多算政治账、长远账,根据台青现实需求,量身定制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对台青发展全过程给予更多关心和帮助,不断扩大台青的受益面和获得感。完善服务网络与措施。参照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把每一位在陆发展生活的台青纳入到各类院校、企事业单位、社区或各类青年社团组织的服务网络之中,做到台青的呼声有人倾听、冷暖有人挂念、困难有人解决。必要时可采取特殊关怀与举措,协助台青解决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住房、赡养教育等方面的烦心事、操心事,推动台青“急难愁盼”问题“在地化”或“本地化”解决,坚定在大陆长期发展信心。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建立台青创业就业长效服务机制,加强台青就业创业培训指导,鼓励国有或民营企业拿出更多优质实习就业岗位,发挥好创业导师传帮带作用。对创业早期产品打开市场确有困难的,可通过联系渠道等办法帮助销售、拓展市场。完善风险管控,尽快与大陆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融入,争取部分失业保险基金支持台青稳岗和培训,以最优服务减少台青创业风险损失。推进社会融入。稳妥推进台青参与政治生活与社会治理,注重选拔、培养、吸纳优秀台青加入党团组织,推荐优秀常住大陆台青作为“特邀代表”参政议政,鼓励台青参与科教文卫等领域或基层社区的共同治理,支持台青投身乡村振兴工程和农林项目,让台青在与我共建、共治、共享过程中增强社会认同,凝聚融合发展更多共识,携手同心谱写民族复兴新篇章。
(作者为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