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曾国藩的“四字官德”
2019-04-10 17:31: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潘春华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30余年的仕宦生涯里,为国为公。清统治者推崇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毛泽东对曾国藩曾有较高的评价。曾国藩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这和他处世治事坚持“廉、公、谦、慎”的四字官德紧密相关。 

  廉,即廉洁,是为官第一要义。曾国藩生活节俭,住不尚奢,衣不尚新,食不尚精,一般一餐只吃一菜,所以有“一品宰相”的雅号。曾国藩不管是在地方任职还是宫廷掌印,从来不取一文来历不明的钱。平时与同僚的往来,也从不携礼而入,也不允许别人送礼。他曾经在日记中写道:“一切事都必须检查,一天不检查,日后补救就困难了,何况是修德做大事业这样的事!”在他身后,也并未留下多少遗产给子孙。曾国藩曾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章明鉴临,予不食言。”如此看来,曾国藩此言确是掷地有声。 

  公,即公私分明,处事公正、正直,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是为官之道。曾国藩在宦海生涯中能做到公私分明,树立良好的官德形象,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对其师穆彰阿的态度。曾国藩初入官场能崭露头角、迅速升迁,与穆彰阿的提携是分不开的。然而穆彰阿为人并无政治操守,结成穆党,打击清流。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并没有追随穆彰阿,也没有运用手中的权力作为谢恩的筹码,而是立公立德,在政治上和穆彰阿划清界限,在私人关系上,一生执弟子礼甚恭。特别是后来穆彰阿下台,众叛亲离,曾国藩却一直和穆家保持亲密的关系,甚至穆彰阿死后,曾国藩还对其子孙多有照顾。后来,曾国藩在他的家训中探讨过这件事,他说,在对待自己的一些“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上级时,能做到六个字就行,就是“近其人,远其事”。 

  谦,即谦虚、谦和,是一种气度和胸怀。古人认为:“谦乃君子之德”。《易谦》中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意为以谦卑培育自己的德行,曾国藩做到了这一点。他最初练湘军,是既无权也无钱,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练成的湘军,其战斗力却大大超过大清的正规军八旗和绿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曾国藩虚怀若谷、礼贤下士。曾国藩认为,傲气太盛,说话太多,这两条是历代士大夫和近世官场导致灾祸的重要原因。因此,曾国藩在处世治事、待人接物中,始终把“谦”看成“须臾不可离之道”。他听说彭玉麟是个人才,虽然家贫,无一官半职,但是曾国藩不惜降尊纡贵,三次去请,终于使彭玉麟出山相助。曾国藩对自己的幕僚也是如此,坚持每天早上和幕僚们一起吃早饭,大家畅所欲言,关系融洽。曾国藩这种谦谦君子、礼贤下士的胸怀,使得幕僚里人才济济。晚清有一句话叫“天下督抚,半出曾幕”,就是说督抚一级的官员,有一半出身于曾国藩的幕僚,可见其网罗人才之盛。 

  慎,即慎独,是一种至高的修身境界,也是曾国藩的可贵品质。曾国藩一生在慎独上下足了功夫,在他看来,慎独是修身之根本。其一,他认为慎独在于养心。举头三尺有神明,“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法,守身之先务也。”其二,他始终把慎独放在修身之第一和根本的地位。他在《君子“慎独”论》中,仔细考察古人修身的功夫,认为成效显著的有四项:慎重独处,就会心胸泰然;庄严恭敬,就会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就会心悦虔服;正心诚意,则神灵也会钦敬也。其三,慎独是“日课四条”之“体”。他总结自己一生处世经验,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他认为慎独是根本,是“体”,其他三条是枝叶,是“用”。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