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凤凰涅槃挺起徐州产业“脊梁”
2019-12-09 16:40: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中共徐州市委研究室

  作为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徐州因煤而兴,也曾因煤而困,产业结构偏重、单一的问题一度十分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把加速产业转型作为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的核心任务,把壮大产业实力作为做大做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根本支撑,把提升产业水平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途径,奋力挺起老工业基地产业“脊梁”,初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转型振兴之路。

  匡正发展理念,引领产业转型行稳致远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徐州坚持从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实际出发,以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升华引领产业转型持续深入。

  自觉匡正发展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全市上下发自内心的信仰和追求,不纠结于一时的GDP总量、增长速度和数字排名,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原则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认真做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大文章。

  主动抬升发展标杆。坚持跳出徐州看徐州、站在云端看徐州,组织党政代表团赴深圳、上海、杭州等地学习考察,瞄准国内一流城市对标找差,深入查找在产业定位、发展思路、保障举措等方面的突出短板,进一步抬升产业发展标杆。按照省委要求,积极摆脱“地级市思维”、破除传统“苏北意识”、卸下老工业基地“包袱”,打破梯度转移、跟随发展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敢于和发达地区同台竞技。

  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产业转型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在实践中需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徐州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历史任务,凝聚攻坚突破产业发展的强烈共识,坚持咬定目标不放松、强化担当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推动产业转型不断取得新突破、跃上新台阶。

  谋求重点突破,推进产业转型步步攀升

  徐州坚持立足自身实际,聚焦高端前沿,谋求重点突破,加快构建更具区域带动力、全国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锻造“顶梁柱”。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锚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主攻方向,集中资源、力量、政策发展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新兴主导产业,深入实施六大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扎实推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持续提高先进制造业比重。深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总部经济、枢纽经济等服务业态。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38.3%和37.7%,彻底摆脱了产业结构单一、偏重、偏煤的局面。

  突出载体平台建设培育“强磁场”。衡量一个城市的实力和竞争力,关键看它的发展能力,发展能力主要表现在集聚生产要素特别是优质高端要素上。近年来,徐州围绕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持续做优做强开发区、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等产业集聚平台,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6家。大力提升信息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功能,开通国际互联网通信专用通道,建成四个区域性大数据中心,稳步推进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为产业起跳、经济腾飞铺就“一流跑道”。

  集聚优质高端项目打好“基础桩”。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生命线”和推进产业转型的“牛鼻子”,一手抓项目招引,一手抓项目建设。高水平组织北京高质量发展恳谈会、上海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恳谈会、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说明会等重大招商活动,重点招引旗舰型、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加快招引强链、延链、补链项目,加强项目建设组织、协调、调度,在全市大力营造聚焦产业抓项目的浓厚氛围。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产业转型强大活力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和可持续性。近年来,徐州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创新推进发展动能转换,形成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三驾马车”,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以深化改革释放新红利。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累计关闭矿井13对、压减煤炭产能1062万吨、压减钢铁产能221万吨。统筹推进钢铁、焦化、水泥、电力等四大行业布局调整、优化升级,全面加速“腾笼换鸟”。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大力推动园区、企业实施绿色化、循环化改造。2018年,作为全球唯一城市获奖者摘得联合国人居奖。

  以双向开放拓展新空间。积极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优势,围绕建设“一带一路”上高水平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高地和江苏向西开放门户,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深化“十大开放平台”建设,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建设跑出“徐州速度”,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观音机场一类口岸加快建设,淮海国际陆港建设序时推进,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体系更加健全。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徐工、徐矿等优势企业更大力度“走出去”,装备制造、能源开采等产业加速向全球布局。2018年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同比增长46.7%和49.1%,增速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

  以创新驱动激发新动力。坚持把产业转型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出台科技创新“22条”,高起点打造“一城一谷一区一院”等创新平台,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232个。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扎实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精心打造以创新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后备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为主的创新梯队,规模以上工业和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率达91.92%。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加快集聚紧缺人才、稳定用好关键人才、培育造就高端人才,人才引进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强化服务保障,夯实产业转型基础支撑

  当前,区域竞争和产业发展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政策的多少,更在于环境的优劣,营商环境越来越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制胜法宝。

  高标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徐州主动克服就经济抓经济、就产业抓产业的倾向,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改善政治生态和人文环境的战略性举措,对标国际标准,突出问题导向,系统优化政务服务、投资开放、要素供给、创新创业、诚信法治、人文生态等“六大环境”,组织开展清障提效、品牌打造、壁垒攻坚等“八大专项行动”,以3年为期压茬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年”、“提升年”、“深化年”活动,全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成功入选第二届中国营商环境高峰论坛最佳实践案例,与上海、广州、杭州等10座城市获评“2018中国发展营商环境奖”。

  系统化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全面优化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把新兴主导产业作为政策激励的重点,成立PPP和产业基金两个管理办公室,有力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产业发展。实施“千企培大育强计划”,安排100亿元项目奖补资金,以奖励、补助、贴息、风险补偿等形式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精心组织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加强涉企部门力量整合与政策集成,推动实现更大规模降税、更明显减费和更便利融资,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

  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积极帮助民营经济纾难解困,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大力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建立民营经济表彰制度,每年定期评选表彰“经济年度人物”、“十佳优秀企业家”和“优秀民营企业家”,大力营造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设立综合性企业服务中心,深入落实“有事必应、无事不扰”等服务企业工作机制,推动民营经济较快发展,去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8.2万户、增长9.8%。

  (执笔人:刘光明、解一雷、赵仁良)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