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以生态底色托起美丽新宿迁
2019-04-24 16:57: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第一江山春好处,楚风流韵看宿迁。宿迁,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宿迁,又是一片古老悠久的土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一直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奋斗不息。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多年来,宿迁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领山清水美新家园建设,打造生态经济发展高地,走出了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绿色发展之路。

  蓝天碧水辉映宿迁 

  头枕骆马湖、紧依洪泽湖,大运河、古黄河穿城而过,宿迁素有绿色家园、苏北水城、生态氧吧、长寿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又收获了彩色城市、林荫城市、花园城市、海绵城市等称号。这些,无不展示出宿迁的生态之美。擦亮生态底色,厚植绿色家底,宿迁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实现了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高起点谋划发展新抓手。1996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宿迁市。当时的宿迁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拥有在四个省级贫困县基础上建市的特殊市情和不靠江不靠海不沿东陇海的特殊区位,处于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短板的特殊地位及工业化初级阶段城市化初始阶段叠加的特定发展阶段。宿迁市委、市政府认为,只有把握好发展机遇,锐意改革创新,实行差别竞争,才能实现洼地崛起,后发快进。宿迁立足当地实际,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彰显自身特色,找到了一条符合实际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宿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环节和工作当中,从而实现了苏北地区跨越传统工业化发展老路、走生态发展可持续新路的振兴之路。如今的宿迁已位列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百强。 

  高标准规划城乡一体新空间。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宿迁建市之初,既没有中心城市,也没有以中心城市为枢纽的交通构架。1997年,宿迁编制完成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定性为苏北地区新兴中心城市;2003年完成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2017年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并报省政府批准,确定城市性质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长三角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幸福田园城市。在空间格局上,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高标准编制宿迁市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以乡镇为单元划定市域主体功能区,将市域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为绿色发展提供高效、集约、均衡、可持续的区域发展空间。23年来,宿迁已逐步建立中心城市、县城、乡镇、集中居住区四级网络体系。以中心城市为主中心,沭阳、泗阳、泗洪3个县城为副中心,宿淮综合发展轴、宿连现代产业发展轴、宿宁生态经济发展轴3个发展轴为基础,重点中心镇、特色镇为节点的“一主三副、三轴多点”的城镇体系已初步形成,宿迁整体转身为现代化的中等城市。 

  高颜值打造绿色新家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目标,宿迁全力打造“生态宿迁、绿色家园”,用最顶格的标准加强生态建设,用最严格的要求狠抓生态治理,用最科学的制度保障生态发展,让群众享有更多碧水蓝天。突出抓好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沿大运河、沿古黄河、环洪泽湖、环骆马湖和环城等“五大生态走廊”建设,大力推进沿河、沿湖、沿路和农田林网建设,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6个、省级生态乡镇46个。全市林木覆盖率达30.1%、位居全省第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6%。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生态空间划定、湖泊湿地修复、河湖水系沟通等项目,加大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力度,新增受保护自然湿地10万亩。经过不懈努力,宿迁先后成为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等,全市处处都可“深呼吸、看绿色、见清水”。 

  多业并举兴旺宿迁 

  以改革推动转型,以开放赢得机遇。宿迁作为江苏最年轻的设区市,底子薄,起步晚,但能以高度的自觉推动发展,以GDP年均增速达15.6%的加速度描绘出后发快进的最美图卷。 

  促转型工业兴市。工业强则城市强,工业兴则城市兴。1996年宿迁市成立以来,围绕“工业突破”战略,狠抓内培外引,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88.65亿元,比上年增长4.3%;实现利润总额271.83亿元,增长4.2%;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12.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智能家电、绿色建材、功能材料三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食品饮料、机电装备、纺织服装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电子商务、激光装备、北斗通信等先进特色产业园加快建设,获批“中国家电产业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字号”开发区达3家,6个南北共建园区全部位列省同类园区考核前十位,先后集聚了格力电器、娃哈哈、京东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调结构农业富民。向改革要思路,向土地要效益。从“就一产抓一产”思路拓展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运用系统化思维、工业化理念、项目化机制,以市场倒逼,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生态化转型。标准、品牌、有机等概念成为宿迁农民的实践追求,产业结构由建市之初的粮食生产为主,逐步变为以优质稻麦为基础,高效水产、生态畜禽、绿色果蔬、精品花木为突破的“1+4”特色农业产业体系。201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9.37亿元。 

  绘美景旅游兴村。按下“美颜”键,推动乡村旧貌换新颜,启动新引擎,拉开生态旅游新帷幕。十九大确立的乡村振兴战略给宿迁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加快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点,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完善乡村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整治、绿化保洁、便民服务中心、幼儿园、诊所、红白理事厅等各项公共设施,建设图书阅览室、体育健身房、文化大舞台等公共文化中心,开辟“乡愁”场馆,搜集旧农具、老物件等供人参观,留住乡愁记忆。美化优化乡村环境,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吸引大量游客观光。目前,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319个,建成“省级最具魅力休闲乡村”6个,培育省级农业观光旅游线路5条。 

  谋发展城乡统筹。道路千万条,发展第一条。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最现实、最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从建市起,宿迁便坚持不懈地推进城乡融合,优化市域城镇体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2015年完成镇村布局规划编制,明确全市1105个规划发展村庄,其中重点村901个、特色村133个、重点特色村71个。截至2018年,全市先后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1168个,创建省级星级康居村庄427个,10个村庄入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77个村庄被评为省级水美乡村。在已经开展的乡村振兴实施规划研究中,又进一步明确了“1+3+50+N”的城镇结构体系。创新发展思路,注重顶层设计,从空间结构、要素配置、融合发展等维度入手,走出了一条后发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 

  生态发力涵养宿迁 

  发展生态经济,既要切实做到生态美,又要努力实现百姓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宿迁始终把生态立市作为第一发展战略,实施“生态+”“互联网+”“旅游+”三项行动计划,开展8个生态经济示范镇和大运河、古黄河“两河”生态产业富民示范廊道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双赢。 

  “生态+”促进产业结构变“轻”。绿水青山并不是仅仅停留在环境整治方面,而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推动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等全方面的系统性改革。充分挖掘利用宿迁良好生态环境资源禀赋,不断放大标识性特色优势,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打造生态经济发展高地。深入实施“511”工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坚决淘汰“三高三落后”项目,先后关闭淘汰103家能耗高、产出低、污染重的企业。深入推进先进特色产业园建设,加大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打造科技型企业集群,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提质增效,发展新动能正在加速形成。 

  “互联网+”促进发展模式变“绿”。紧抓“互联网+”机遇,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商产业,推动发展模式变“绿”。以品牌意识培育电商主体。积极招引知名电商企业区域总部落户宿迁,支持电商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形成大小配套、结构合理的产业集群,2018年,新增网络销售2000万元以上电商企业10家。以试点示范加强载体建设。进一步放大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等平台支撑效应,加快京东云小镇、京东智慧城、京东物流二期等项目建设。深化省级跨境电商发展示范城市建设,促进跨境电商贸易便利化、运作阳光化,打造跨境电商贸易产业集聚基地。以完善产业链促进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和电子商务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完善的电商产业生态链。2018年全市电商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电商筑梦小镇入选全国最美特色小镇50强,“淘宝村”“淘宝镇”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六位和第八位。 

  “旅游+”促进经济质量变“优”。加快发展全域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特色旅游,特色产业新标识打造迈出可喜步伐。2018年,宿迁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4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15%。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入推动洪泽湖湿地公园、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5A级景区创建,力争实现零的突破。加快推进骆马湖及古黄河水上游、项王故里等龙头型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以产品开发为辅助。围绕旅游“六要素”,推进地方美食名吃、旅游商品开发,加快宾馆饭店、文化娱乐场所、旅游集散中心等建设,增强旅游配套功能。以精品线路为主线。串联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项王故里、洪泽湖湿地公园、成子湖旅游度假区等景区,精心策划亲水游、文化游、乡村游等旅游线路,推动“一日游”向“多日游”“度假游”转变。以推广品牌为手段。高质量办好“衲田花海音乐季”“国际生态四项公开赛”“心宿情迁”四季游等活动,推动旅游宣传营销由知晓型向品牌型跃升。 

  “文明+”促进社会风气变“正”。为真切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文明+”推动各部门协同作战,调动全民积极参与,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激发了建设“强富美高”新宿迁的激情。在“实”字上下功夫。把文明城市相对应的硬件要求纳入每年度宿迁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项目和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每项都保质保量完成。在“细”字上作文章。围绕落实落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瞄准市民日常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经专家和市民代表讨论、在各类媒体公示,创新发布并实施《宿迁文明20条》。在“小”处求认同。推进“931”整治,改善生活环境;推进“三项工程”,提升城市街景;开展“四治行动”,提升生态质量。宿迁市各部门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持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真正把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变成市容市貌不断改善、民生幸福不断增强的过程。全体市民从上到下,从老到少,用一个个行动呵护文明创建取得的成果,构筑了宿迁文明新高度。 

  (群众杂志社调研组  执笔人:陈伟龄、张宁)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