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探索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的长效之举
2019-04-24 16:49: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陈晓峰

  近年来,江苏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批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正源源不断形成新的增长点。从制度变迁与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先导性、高附加值性、路径依赖低、创新空间大等鲜明特征,也更易于实现跨区域、跨行业协同发展。此外,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大背景下,特定区域范围内高技术企业间联系的广泛性和依托性也逐步强化。因此,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将原有的基础性优势转化为决定性胜势,是新时代强化制造业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经济高质量与产业高层次齐头并进的“一剂良方”。

  目前,从全球视角看,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势主要还是数量累积与先发先至,无论是单体企业的竞争能力还是产业整体的协同创新优势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地区之间产业同构与各自为政的情况没有根本性改变,区域比较优势和协同创新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在新业态、新模式的探索仍显不足。其次,对于“卡脖子”的重大科研任务和关键性技术,缺乏长期、稳定的联合攻关组织形式,“政产学研用”没有形成闭环。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不多,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还较少。再次,在关键环节存在“制度梗阻”,仍存在各种协商平台、争端解决机制不够完善,信息共享不够充分,人才资源的互认、共享、补偿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最后,部分地区在基础领域商事制度方面与国际逐渐接轨,但前瞻性布局不足,缺乏必要的配套服务。

  面对上述现实难题,为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性作用,必须加快探索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的长效之举。

  规划先行、高端引领,调整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紧紧围绕“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机制完善”五大任务,淡化区域指向、强调功能聚合,由省级层面统筹协调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做到有扶有控、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承载重要产业布局的支点作用,突出产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培育13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过程中重点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注重对标找差、加强窗口指导、提升产业质量、细化服务配套,极力打造高科技服务业领军企业。同时,大力促进跨区域产业发展协作平台(联盟)的建设工作,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加强人才、信息认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合作。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省内核心城市更应积极对接上海,全力打造产业共生性强、研发协同性强的功能区,努力在精准对接、机制融入、高效互动上作出率先探索。

  汇聚创新资源,强化要素支撑,实现创新协同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各种重大的改革平台、公共平台、研发平台在高新区落地,并增设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江苏争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蓄势储能。同时,选取一些比较领先的产业向国家争取其中一些重大项目的国家级标准制定权与审定权。立足基础、多方协同,尽快形成由领军企业牵头并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突破产业关键技术的创新生态圈。此外,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手段推动人才资源互认共享、社保一体化等工作,建立基于“创新资源”合作的跨区域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鼓励推动科技工作者多点执业,推广“星期六工程师”,在公共研发平台中引入“项目经理”负责、多元化入股等模式,并积极构建多层次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统一产业发展标准,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完善园区协同发展机制。着手推进园区产业发展标准、环保标准、考评机制、信息和服务标准化工作,统一准入门槛和服务细则,强调战略联动与规划协同,避免恶性竞争或哄抢。现阶段,可以15个国家级高新区为代表,继续深化和推广“圈层梯度、一区多园”模式,并尝试以项目化为抓手,以公司化为载体,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机制,探索建立产业合作区、创新孵化区,打造产业集群,培育创新生态体系。同时,以龙头城市带动和整合沿线其他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资源,高效共享科技产业协同的政策红利。在上海建设科创中心、金融中心的契机下,积极谋划体制机制对接、功能融入的创新联盟、金融联盟等,并进一步充实完善当前“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等创新合作机制。

  深度参与国际化分工,建设“全球产业科创中心”节点城市,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结合全球产业链布局新动向,利用全球前沿产业不同发展梯度,针对不同国家和市场,将江苏高新技术产业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和创新链,增强与世界市场的粘合度,并拓展高新技术产品对外出口渠道,极力开辟新兴市场。建立对接国际的技术引入平台,支持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来江苏设立研发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开展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服务。在引进来的同时,积极鼓励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在上海、深圳以及海外布局研发中心和技术储备中心,实现高端创新人才就地为我所用。同时,要建立对接国际的人才引入平台,创新“柔性引进、离岸孵化、机构引才”等海外人才引进方式。鼓励高技术人才跨境执业、季度执业,并健全国际化高技术服务人才评价体系。

  突破“制度梗阻”,平衡利益关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瞄准“工业4.0”、“双创2.0”等,加快区域联动的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体系建设步伐。率先在部分优势行业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攻克一批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技术,制定引领产业发展新趋势的“领航标准”。全力支持南京创建国家综合性科学技术中心,从而迅速改变江苏缺乏重大引领性原创成果和新兴产业的源头支撑现状。同时,在重大产业项目跨地区迁移时,平衡转出地区和承接地区在产业和生态上的利益关系,形成合理的运营机制以及税收、利润分成机制。此外,在创新成果转化的初级阶段,进一步加大对发明专利申请的资助力度,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尽早介入,并推出一些精准化“种子基金”和“成果转化基金”,不断提升各项扶持政策的受惠面和影响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税费和成本,尊重并引导企业家的创新意愿,尽可能地提供跟踪反馈服务。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