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日本精细化社会的驱动“硬核”
2019-04-17 17:58: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骆祖春

  近40年来,日本一直以高质量的商品与服务闻名于世,精于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把一个产业、一件商品的工艺与性能做到极致。这其中所孕育出的“精细化”经营管理理念也融入到整个社会,无论从售卖机、快餐店、地铁、企业乃至政府部门,各方面运作都体现出精细化管理的精髓,形成了现在让世人感叹的精细化社会。一个社会如同一座大厦,人们能看到的通常是它的地面以上部分,要全面认识一个社会还要审视它的地基与内部构造。精细化社会是日本的外在表现,它背后究竟有哪些关键性、制度性的“硬核”呢?又该如何借鉴呢?

  严谨守序的国民素质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外人通常将日本精细化社会归因于日本人严谨、守序的国民素质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而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则来自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一书中所总结的“自我修养”。它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培育一种行为能力,意义在于改善本人驾驭生活的能力,享受其中的乐趣,自我修养就是要磨掉“身上的锈”;第二层次是比培育“能力”更高的自我修养境界,通常称之为“圆熟”“练达”,即经过特殊训练达到一种完全意识不到“我在做什么”的境界,意志与行动之间“毫无障碍,纤发悉除”,有几分禅宗“无我”境界之意。书法家、画家、厨师等通过特殊训练以求达到“无我”——学会调整手段与目标,用恰当的努力,不多不少,恰好达到目的,也就是书道、花道、料理的终极追求。“自我修养”还要求为他人服务,自我与他人之间彼此承担相辅相成的责任。

  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国民素质与工匠精神也不是短期就能提升上来的。然而,在如今信息化社会的有利环境下,一国提升国民素质与工匠精神的进程应该是较快的,甚至是可期的。例如,构建信用社会体系建设,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高科技手段,逐步建立完善个人信用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要坚持文化自信,从文化深处找寻滋养民族素质的力量。

  产品的精细化开发与产业创新能力

  从经济发展的宏观视角来审视日本的精细化社会现象,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在既定的生产力技术水平条件下,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细化、个性化需求为目标,通过优化供给侧生产能力,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产品与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有效扩展经济发展的空间。任何一位在日本市场闲逛之后的国外游客都会感叹,日本日用商品品种之丰富、功能之精细、功效之优异超乎想象,普通消费者能够想到甚至想不到的小发明、小优化、小革新在“日本制造”中都能寻觅到。这种精细,不仅着眼小处,更寻求大处突破。多年来,日本一直占据由国际权威研究机构——汤森路透集团发布的年度全球企业创新排名榜的第二名,2014年甚至一度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在最新的2018年全球企业创新排名TOP100中,日本拥有13家,仅次于美国。如此一来,不难理解自傲于产品的精细化开发与产业创新能力的日本人,为何在反思自己“失去的20年”之过时,总会慰藉性地加上一句“有创新没市场”作为结尾,吐露出几分自诩“巧媳妇”的标榜之意。

  日本社会有忧患意识与勤于反省的社会文化传统。在经历了被称之为黄金年代的上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很快落入了经济增长停滞的20年(又称为失去的20年),这背后真正原因何在?日本社会主流观点认为:所谓的黄金年代,现在看来,日本企业的成功不过是20世纪传统产业结构创造的最后辉煌;日本的真正问题出在技术上的创新成功并没有转化为市场上的成功,即市场上的失败,体现在20余年日本大多数企业的盈利水平、产品市场占有率都没有大的提升,仅靠技术创新不能让日本走出经济增长颓势。时至今日,日本的技术水平仍处于世界的前列,但日本的创新与市场尤其是全球化市场的需求相脱离,所欠缺的是将技术和生产力结合起来的战略以及将战略运用于实践的领导级人物。

  超智能社会建设的顶层设计与落实措施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相互影响,新产业和新服务应运而生,崭新的概念与消费需求相互结合,会迸发出难以想象的服务形式,进而促发企业、产业乃至国家竞争力方面的“传统游戏规则”的变化。2016年1月,日本发布《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简称《第五期计划》),首次提出“超智能社会”的概念,认为它是继狩猎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一个由科技创新引领的全新社会,可称之为“社会5.0”。它以制造业为核心,灵活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基于因特网或物联网,“能够将所需的物品、服务在所需之时按所需之量提供给所需之人,能够精细化地应对社会的各种需求,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

  智能社会是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广泛深度融合、技术全面更新换代、产业系统升级、经济社会结构深刻调整演进而成的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为了迎接智能化社会的到来,各国都在抢抓机遇,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

  日本的“超智能社会”的设想与规划的最大特色在于它关注到了社会体系发展之间的协同与互动,从整体社会层面进行了智能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旨在维护整个社会智能化发展系统的协调。为促进超智能社会不同系统之间的融合发展,《第五期计划》先行制定11个系统的开发计划,将交通系统、能源价值链优化系统、新产品制造系统作为核心系统进行重点开发,驱动地区维护系统、智能食物链系统、智能生产系统与其他系统合作,提升产业竞争力。此外,《第五期计划》还确定了“超智能社会”重点开发的关键技术领域和基础技术领域,分别为网络安全技术、IOT(万物互联)系统构建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设备技术、网络技术、边缘运算技术、机器人技术、传感器技术、驱动器技术、生物技术、人性化界面技术、原料纳米技术、光量子技术。为了确保计划的顺利落地,日本内阁会议每年制定年度《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提出年度实施计划、实现目标及保障手段。这种精细的推进落实措施,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实际发展情况,对政策实施重点作出微调,确保制度设计的落地效应最大化。

  (作者系江苏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