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探索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协调发展新机制
2019-04-09 16:52: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史修松

  2018年10月《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得国家批准,标志着淮河生态经济带进入快速发展期。淮河流经我国中东部地区,全长约1000公里,是南北方的重要分界线,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淮河生态经济带以淮河干流、一级支流以及下游沂沭泗水系流经的地区为规划范围,跨越五个省份,包括江苏省淮安市、盐城市、宿迁市、徐州市、连云港市、扬州市、泰州市,山东省枣庄市、济宁市、临沂市、菏泽市,安徽省蚌埠市、淮南市、阜阳市、六安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滁州市,河南省信阳市、驻马店市、周口市、漯河市、商丘市、平顶山市和南阳市桐柏县,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广水市和孝感市大悟县,规划面积24.3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常住人口1.46亿,地区生产总值6.75万亿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同时要看到,我国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区域分化现象逐渐显现,无序开发与恶性竞争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区域发展机制还不完善,难以适应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目前,国家已明确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系统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实施对于建立有效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将是建立有效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具体实践。 

  着眼未来建立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带。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联动机制,统筹上中下游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着力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和森林湿地保护修复,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淮河流域建设成为天蓝地绿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带,为全国大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积累新经验、探索新路径。 

  着眼长远建立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分工协作,联手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探索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 

  着眼城乡建立新型城镇化示范带。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促进大中小城市、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分类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努力在宜居宜业、城乡统筹发展方面探索新模式新路径。 

  着眼全局建立中东部合作发展先行区。立足上中下游区域比较优势,发挥淮河水道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纽带作用,促进基础设施对接、合作平台共建、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全面深化区域合作交流,引导资金技术向内陆腹地转移,营造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制度环境,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形成联动中东部、协调南北方的开放型经济带。 

  探索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进绿色发展,改善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推动淮河沿线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进民生福祉,把淮河生态经济带建成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经济带。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规划引导、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智能绿色、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支撑保障能力。协同推进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立项建设畅通高效的淮河水道,建设通江达海的航道网络,打通淮河出海通道,推进沿淮河的铁路建设、经济带规划区域内的机场建设。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现有淮河经济带内的区域产业主要是传统的产业,应尽快转向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立足各地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引导产业集中布局,深化产业分工合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发展壮大新动能,探索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和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并举的动能转换路径,建立新旧动能转换的体制机制,以全面开放推动新动能快速成长,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共进。支持“双创”发展,鼓励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导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健康发展,形成城乡统筹发展格局。结合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循序渐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区域枢纽、生态宜居等特色小城镇,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载体。选择一批区位条件优越、基础好、潜力大的小城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成为联接城乡和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的支点。优化村落布局,突出乡村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形成乡村建设新气象。 

  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目前,淮河生态经济带大部分地区的开放程度远低于同省份的发达地区,在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情形下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不断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南北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作者系苏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