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更高质量提升江苏人才国际竞争力
2019-04-09 16:49: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王 坤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江苏历来是人才大省,一直保持较强的人才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江苏在人才培养、政策保障、社会综合环境及人才市场配置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为进一步提升江苏人才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方协同人才培育机制正在形成。江苏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改革,通过改进双创计划、“333工程”等人才培养支持方式,推行以奖代补、跟奖跟补,实现奖励与贡献实绩挂钩。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布局调整,加快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铸造新型企业家队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文化引领;建立企业家培训制度,开办“苏商大讲堂”,支持优秀企业家赴境外学习交流,促进企业家能力提升。随着政府、高校及企业的联系互动日益密切,以教育系统为主体,企业和社会用人需求为导向的多方协同人才培育机制逐步形成。 

  政策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江苏高度重视人才制度建设。从《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再到《江苏省贯彻<知识产权对外转让有关工作办法>(试行)实施细则》,江苏一直着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充分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大大提升了江苏参与人才国际竞争的政策水平。 

  人才发展综合环境日益优化。江苏聚力创新,深化改革,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大人居改善力度,通过建设人才周转公寓、购买或租赁商品住房向人才出租、发放购房租房补贴等形式,多渠道解决人才阶段性居住需求。对于人才聚集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开发区,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利用自有存量土地建设人才公寓(公共租赁房)。建立人才健康档案和补充医疗保险,优先为高层次人才配备家庭医生,适当提高诊疗待遇。入选中央、省级重点人才计划的,享受所在城市高层次人才购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同城待遇。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中小学接收外籍人才子女入学。不断完善人才奖励制度,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的褒奖力度,努力营造尊才重才的社会环境。 

  人才配置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目前,江苏已初步构建了就业市场一体化、招聘活动特色化、就业服务公益化、培训指导系统化、服务手段信息化、信息服务普惠化、代办服务远程化、预约服务自助化、咨询服务网络化、上报数据实时化、统计分析科学化等具有江苏特色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公务员面向社会公开招录。2018年,全省约32.96万人参加公务员考试,公开考录公务员7438人。同时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选人用人全面公开,全省实施人员聘用制度的事业单位和签订聘用合同的人数均超过90%。与此同时,江苏成立江苏省海外高层次人才交流协会,统筹设立了一批江苏省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聘请一批江苏引才引智大使,创建省博士后创投中心,新建一批省外专家工作室、省级留创示范基地、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水平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 

  当前,全球化人才争夺日趋激烈,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提升国际人才竞争力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江苏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发展环境和区位优势,以服务人才为宗旨,同时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党委(党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化组织部门人才工作牵头抓总职能,坚决贯彻落实省委下发的《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将人才工作质量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落实主管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杜绝形式主义,强化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各单位建立人才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人才工作力量配备,安排专职人员,每年进行季度人才目标考核。 

  二是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体制机制是保障,要大胆创新,敢于探索,努力营造宽松氛围。在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方面,可以通过引才奖补制度激发用人单位的引才活力,让用人单位拥有人事管理权、人才评价权和经费使用自主权,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事业单位,可以在引才经费等方面进行配套支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制约适时调整,让人才能够更加健康地流动起来,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清除人才流动、评价、创新创业等方面的障碍。还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避免人才成果遭受侵犯,积极性遭受打击,保护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创新权益。 

  三是注重培养本土人才。本土人才的培养不可忽视,要积极发掘和培养隐藏于街巷的民间艺人、能工巧匠,发挥乡土人才优势,引导他们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链,把非物质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人富起来,也为“走出去”做好准备。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国际化能力素质建设,构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四是构建多元投入机制。积极构建多元投入机制,足额安排人才专项资金,加大对省内高校国际化专项资金的投入,让人才发展资金后盾更加雄厚。充分发挥高校育人平台的优势作用,以点带面,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家庭等多种渠道来保证人才培养投入,同时注重增长机制的建立。加大特殊领域人才的培养引进资金支持,同时加大对人才创新创业的信贷支持,重点培育一些有高端人才的新兴产业,积极落实有关税收支持和风险分担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建设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人才企业挂牌上市。 

  五是大力引进高端人才。江苏人才一直以来存在“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有鉴于此,可以围绕一些存在发展瓶颈的产业,或者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有针对性地发布招聘信息,公开招贤纳才,提供一批需要高水平管理和能够显著提升产业能级的专业技术岗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强强联合,强化产学研合作,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享科研设备设施,共同引育人才,让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建立人才资源库,并通过一定介质实现企事业单位的互联互通,可以引进发展一些规范的国外高层次人才中介机构,形成政府驱动、企业主体、市场运行的人才配置新格局。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凝聚人才、用好人才,是实现人才强省的实践路径。千秋基业,人才为要,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推行更具活力和竞争优势的人才培育机制,才能把更高质量提升江苏人才国际竞争力的任务落地落细落实,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