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常州科教城何以成为“创新之核”
2019-07-04 16:13: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常科轩

  常州科教城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创新园区。作为常州市的“创新之核”,5平方公里内建有高教园区、研发园区、孵化园区三大板块,先后创成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国家大学科技园、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等8个国家级平台,其中中德创新园区入选“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示范区;连续5年荣膺《创业邦》“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第2名,去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为江苏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与全国众多以“科技城”“产业园”命名的创新园区发展模式不同,常州科教城的探索具有鲜明的特色。其起于高职教育,兴于研发孵化,集聚科教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开创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路径。

  开创高等职业教育常州新路

  作为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常州是一座“工业明星城市”,以制造业和民营经济为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现代化不断加速,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日趋迫切,常州发展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严峻挑战,亟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市委、市政府抢抓江苏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机遇,走差别化道路,把发展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助推转型升级突破口。在这一背景下,全国首个以高职教育为特色的“大学城”在常州南部应运而生。

  2002年,常州把全市5所高职院校和1所本科学校集中起来,划出5平方公里区域,走与其他地区差别化道路,建成了全国首个以高职教育为特色的“大学城”。建成集约育人平台,教学资源在院校之间自由流动,首创资源跨界“共建、共管、共享”新机制。与德国巴符州和德国商会联合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不断做高职业教育发展,深化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科教城管委会联合职业院校、企业建设了区域共享型综合性实训平台,每年接受实训学生约6万人。由此,探索出产教融合、“校所企”协同育人的新路径,形成“政府主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高职教育经验。

  近5年来,高职教育创新实践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55项。常州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在2018全球自然指数排行榜(Nature Index)上,省内高校排名第8位;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常州大学蒋军成校长入选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信息学院、工程学院、机电学院成功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园区高职院校多次进入全国就业、服务贡献、国际影响力50强。8万名在校生,3000多名博士教师团队,每年2万多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8年达98.5%,其中40%留在常州就业,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保障。

  依托职业教育的建设,科教城快速崛起,释放了产业转型的新动能。

  政产学研合作打造“创新之核”

  为集聚高端科教资源,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自2006年开始,常州市主要领导率领党政企业家代表团坚持“科技长征”,“走出去”“请进来”,“招院引所”,吸引高端人才和研发机构入驻科教城。2006年10月以来,先后吸收全国50多个名校院所、企业研发总部来此创新创业,让“常州无名校、名校汇常州”成为现实。同年,“常州大学城”更名为“常州科教城”,功能定位得到丰富延展: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培育高科技项目,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科技型企业,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科教城由高职教育园提升为融教育、研发、孵化为一体的区域“创新之核”。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科教城把政府、企业、资源、机制和环境等创新力量汇聚在一起,促成创新与创业水乳交融,科技与产业比翼齐飞。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院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产教园、产业学院等。实施“350计划”,使园区的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三方每年互派互聘至少5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通过双向聘用、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柔性流动方式,跨界参与科研、企业群的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每年联合申报科研项目超过1400项。

  致力于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面向常州市“十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教城积极推动创新资源和研发平台的高效配置。中科院在科教城设立了16个分中心,建设了中科院常州先进所、光电所、化学所等5个专业研究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在科教城建立31个公共研发和孵化基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在常州布局4家产业技术专业研究所,其中常州科教城就有3家。院省共建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落户科教城,填补了常州省级研发平台的空白;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奖补共20家,科教城占了6家,成为科技创新的强力引擎。目前,园区科技人才累计达到2.1万人,国家级人才累计69人,省“双创”人才80人,逐渐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梯队。

  把产学研合作作为突破口,通过对接名校院所、集聚优质创新资源,科教城打破了创新条件先天不足的缺陷,终成常州“创新之核”之大观。

  内涵发展凸显辐射带动能力

  从“大学城”的蓬勃崛起到“科教城”的华彩蝶变,科教城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强。当前,常州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深刻认识自身肩负的使命职责,坚持在全市发展大局中谋划定位,科教城正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主动作为,致力凸显发挥“创新之核”辐射带动作用,聚力构筑“国际合作、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人才集聚、产业培育”六个新高地,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楼宇经济,努力打造“国际合作先行区、科技创新引领区、创业孵化集聚区、产教融合示范区”,勇争“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排头兵”和当好“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新引擎”。

  系统谋划,加强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自觉把科教城的发展放到长三角一体化以及省委对常州发展的新定位中思考谋划,深入思考“科教城能为长三角一体化做什么,长三角一体化能给科教城带来什么”的问题,找准与上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共赢的切入点,重点围绕未来产业、创新研发、高等教育等领域加快谋篇布局和全面对接,切实做到视野更宽、格局更大、思路更新,在支持常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努力为全面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作出科教城应有的贡献。

  精准发力,力争在苏南地区创新能力整体提升中实现更大作为。科教城主动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整体布局,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创新合作,实现差别竞争、错位发展、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进一步把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教融合等方面的功能定位,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在苏南地区创新能力整体提升中实现更大作为。

  勇于担当,更好发挥常州“创新之核”作用。立足常州经济特点和现状,进一步放大“创新之核”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园区内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多出科研成果,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常州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更好服务全市工业转型升级“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同时,积极抢抓未来科技发展的新机遇,加快引进消化吸收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孵化一批能够引领常州未来产业发展的科技型领军企业,为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坚强保障。

  (作者单位:常州市科教城管理委员会)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