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的淮安探索
2019-07-04 16:12: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于四伟

  2017年9月,淮安市被省委政法委确定为全省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五个试点地区之一。近两年来,淮安市始终保持“把社会治理创新打造成改革主品牌”的战略定力,不断在“做强、做优、做大”上下功夫,实现了从上门推广到部门主动寻求合作的大转变,为全省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提供了“淮安样本”。

  以系统化思维谋发展,建设标准高起来

  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创新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模式的高度,坚持系统思维,提出打造“三个一”工程,即织密“一张地网”、打造“一支队伍”、建成“一个平台”。

  织密“一张地网”。围绕网格划分精准化、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精细化,对网格设置、网格编码、人员配备、工作职责和操作流程等作出详细规定,为全市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统一了标准。同时,按照“一张网五统一”的要求,加强与测绘机构合作,逐镇逐村对网格进行精准界定、标注,全面审核校准网格信息。目前,全市共划分“全要素”网格5947个,并实现了网格GPS地图标注、网格编码与“全要素”网格通账号精准关联。

  打造“一支队伍”。围绕队伍配备“全科化”,按照“1+1+N+N”(每个村居一名网格长、一名网格管理员、若干网格员、若干网格信息员)的标准,全面整合原有网格力量,配齐配强基层网格员队伍。目前,全市共配备网格员7092人,其中专职网格员1883人。

  建成“一个平台”。按照“一个终端采集、一个平台联动、一个中心共享”目标,全面整合各地各部门社会治理工作清单,将原有的综治E通升级为“全要素”网格通,建立信息采集事项准入制,统一规范信息采集标准。

  以多元化共治聚合力,基层基础强起来

  在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过程中,突出党建引领,强化群防群治,“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困难的事情商量办、商定的事情必须办”,实现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

  支部建到网格上。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根据网格划分标准优化调整党组织设置,动员党员干部参与群防群治、矛盾排查和信访维稳等工作,实现了党建和社会治理工作双提升。扎实推进“两网融合”试点工作,建立“网格书记+网格长+党员志愿者+网格员”的管理服务队伍,以网格党支部为单位,建立“说事日”、“议事日”、“评事日”制度,依托党代表工作室,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将乡贤、无职党员纳入网格信息员队伍,引导他们为社区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开展“点对点”的服务,累计发展公益组织4896个。综治部门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社会治安综合保险工程,科学设定承包范围、保险种类、保费标准和理赔程序等,建立起事前预防和事后补偿相衔接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设立志愿服务奖励基金,明确“淮安平安志愿者APP”积分和兑换规则,“老区红马甲”“红星治安户”等特色活动赢得群众广泛点赞。

  推动部门资源整合。根据“社会治安、综合执法、城乡管理、民生服务”等四项主要任务,对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部门职能予以整合并纳入“全要素”网格,实现了以网格串联政务、事务和服务的目标,并形成“闭环式”工作流程。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推动信访、城管、公安、司法、民政等38个职能部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共用,既为社会治理提供信息支撑,也为各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大部分县区完成网格化社会治理信息系统与12345政府热线、公安110和数字城管的物理对接,并积极探索建立深度融合新机制。

  以信息化支撑增效能,服务质量好起来

  以提高网格实战效果为导向,按照“大融合、大共享、大应用”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网格化+信息化”的融合之道,走出了一条精细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精准化服务的新路子。

  建设综合管理平台。在全省率先以“购买服务”方式开展“四频一网”建设,即依托综治信息系统,搭建贯通市县镇村四级综治中心的视频会议、视频监控、视频接访、视频调解系统,各级综治中心、网格员可通过显示大屏、电脑、手机等终端实现业务视联应用。引导政府部门将本条线基层工作融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市直26个部门全面完成5项清单制定工作。目前,该平台已完成40多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数据汇聚,为综合研判、快速反应提供了有力的“大数据”支撑。

  打造智能指挥平台。围绕“智情预警、智感防控、智侦合成、智服惠民、智管强警”五智目标,依托公安云平台,全面提升市级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智能化水平。目前,已汇聚政府部门、水电气、银行、电信运营商等42个单位104类400多亿条数据,同时开发出专门场景应用20多个,将“死数字”转化为“活数据”,切实推动从信息采集、数据汇聚、线索串并等浅层次应用向全面展现、精准预测、智慧决策等深度应用转变。

  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依托网格化社会治理数据池,加强互动共联,推动网格在风险防控、污染防治和综合执法等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在人口管理方面,实时排查上报网格内流动人口和租户、涉稳等重点群体情况,累计采集上报信息1164.8万条。在环境保护方面,明确网格员采集上报污染源和水源地以及河道、养殖、餐饮污染等奖励办法,采集上报各类环保信息10419条,帮助环保部门建立重点监管污染源和环境问题信息库,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重要贡献。在综合执法方面,法院聘请1674名网格员为执行协理员,提供执行线索3015条,协助执行案件2117件。

  以项目化建设树品牌,治理成效显起来

  始终把建实建强“全要素”网格作为重中之重,按照实现群众诉求“一口受理、一体派单、一台运行”目标,有效夯实基础、做强队伍、建全机制,全市公众安全感实现三连增,形成具有淮安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品牌。

  强化政策经费保障。制定下发《关于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案(暂行)》,同时印发系列配套性文件,形成“1+N”的政策法规体系。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对网格化社会治理进行专题研究,专门安排200万元作为网格创建“以奖代补”资金。同时,各县区也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共累计安排专项资金8260万元,用于人员招录、硬件配置等。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网格员“定格、定人、定岗”工作机制,开通群众对网格员工作效能、系统对处置职能部门“双向评价”通道,同时采用轨迹定位和回放系统,在问题处置全程留痕的同时做到全程公开。建立专职网格员工资动态增长机制,将工作绩效与报酬待遇挂钩。同时,建立责任倒查机制,对网格长、网格员回访情况定期通报,使“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成为常态。

  规范工作运行流程。依托“全要素”网格,统一做好源头发现、采集建档、分流交办、检查督促、结果反馈等工作,建立“网格排查、县区交办、部门联办、镇街会办、村居协办、统一督办”等问题处置机制,形成“问题排查、分流指派、分级处置、督查督办、办结核查”等工作闭环,提高事件处置效率。目前,全市共办结各类群众诉求事项756038件,办结率达98.22%,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者单位:中共淮安市委办公室)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