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南京解放的历程及启示
2019-07-04 16:06: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吴光祥

  南京这座历史名城,因其特殊的身份与地位,不仅承接着近代中国的开端,也见证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苦难辉煌与沧桑巨变。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南京解放前夕,是中国政治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时期。1949年南京的解放具有标志性意义。

  一

  1947年5月20日,京、沪、苏、杭学生首先在南京举行大游行,发起挽救教育危机、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同一天,北平、天津学生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随即,迅速扩展到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几十万学生罢课。5月30日,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撰写的《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评论指出:“中国各阶层人民,包括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在内”,正在结成“一个极其广泛的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从南京兴起的“五二〇”运动,已发展成“整个人民运动的一部分。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要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1948年秋,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了更加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重大变化。9月24日,济南战役胜利后,中央军委因势利导,及时地将秋季攻势引向就地歼灭国民党军队大兵团的战略决战,先后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及其他几个重要战役。人民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在各个战场上向国民党军发起猛烈进攻。这些战役一环扣一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地向前发展,构成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胜利画卷。

  在三大战役进行期间和结束以后,在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支持和策划下,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了一场“和平攻势”。他们企图利用和平谈判的手段,达到“划江而治”的目的,以便争取喘息时间,保存残余的反革命势力,然后伺机卷土重来。形势的发展,为中国人民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

  在这个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为新华社写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中指出,必须“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为此,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真诚合作,采取一致步骤,粉碎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阴谋,将革命进行到底,并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告:“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伟大的胜利。”

  随着革命形势的急遽发展,一方面国民党统治区的中间阶层迅速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和争取下,各民主党派和许多无党派民主人士日益走上接受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同时,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一些地方实力派加紧或开始同共产党联系,准备投向人民一边。另一方面,国民党的精锐主力部队几乎丧失殆尽,长江以北地区已基本解放,人民解放军主力已挺进至长江沿线,国民党军主力和残部已全部退至江南。与此同时,南京地下党在白色恐怖下以巨大的政治智慧和惊人的勇气,时刻为解放南京做好准备。家住吉兆营的丁明俊女士,身材纤细,穿着讲究,从1948年开始,她时常怀抱着一个可爱的婴儿,冒着生命危险,协同在国民党国防部供职的丈夫、地下党员沈世猷,一次次将重要情报藏在婴儿的襁褓中,送给党的组织。他们的家,名为国民党的军官寓所,实为共产党人的“地下之家”。

  二

  1949年2月11日,为了加强渡江作战的统一领导,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在淮海战役期间组成总前委,在渡江作战中“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3月下旬,总前委根据中央军委的意图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但为了争取国共两党谈判达成有利于人民的协定,人民解放军在完成渡江作战的一切准备之后,曾数次推迟渡江时间。

  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当晚20时,人民解放军中突击集团首先渡江,迅速突破了安庆、芜湖间防线。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东、西突击集团分别从镇江、江阴间和贵池、湖口间渡江。广大指战员发扬英勇顽强、有进无退的战斗作风,不顾国民党军队陆海空协同的炮火阻击和多次反扑,用木帆船做主要航渡工具,千帆齐发,强渡长江。

  4月22日,人民解放军以雷霆万钧、摧枯拉朽之势,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立体防线”。4月23日午夜,第三野战军第35军由下关经挹江门进入南京。第二天上午,当第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榘率兵团部到达南京,在“总统府”下车时,第35军军长吴化文、政委何克希正率部等候迎接。他们相互行了一个庄重的军礼后,陈士榘紧紧抓住他们的手说:“祝贺你们,解放南京,35军立了头功!”接着,陈士榘大步跨入“总统府”,看了“总统”办公、会客和休息的地方,引起他注意的倒是一张“总统”坐的高脚椅和一本放在办公桌上的日历,其时间仍停留在“4月22日”的页面上。不久,陈毅进入南京后,曾饶有兴趣地坐了一坐这“总统”椅,他当时给在北京的毛泽东主席打电话说:“登上总统宝座了!”主席笑着说:“不得了,你当了总统!”陈毅急忙说:“椅子太高,我坐不得。现在是人民的江山了。”主席说:“你应该留下纪念,写上陈毅到此一游。”陈毅说:“我想大家都应该来此一游。”主席说:“好主意。”今天的“总统府”确已成为全国人民游览的热门景点。

  4月24日,毛泽东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挥笔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不朽诗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既饱含了对南京解放来之不易的无限感慨和喜悦之情,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实现既定任务的政治宣示,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决不重蹈历史覆辙的壮志豪情。

  1949年4月24日,新华社发表《庆祝南京解放》的社论指出,“南京的解放正式地表示了国民党统治的灭亡”,蒋介石及其死党的“末日真正到来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即将取得完全的胜利,除了疯子以外谁也不会有丝毫怀疑了”。5月1日,中共南京市委成立。为此,中共中央发来由毛泽东亲笔修改的贺电:“现在整个形势对于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极为有利,尚望前线将士继续攻进,后方人民努力生产,各界同胞齐起协力,共同为消灭反革命残余力量,解放全国人民,建立统一的民主的新中国而奋斗。”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带着渡江胜利的战火硝烟,开始踏上建设新南京的执政新征程。

  三

  知史可以让人从历史的变迁中找寻规律,从历史的风云中借鉴方略,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养分,从历史的细节中感悟人生。南京解放的历史同样如此。

  敢于斗争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思想武器。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完全是武器的优劣,而是肩负使命敢于斗争的意志。南京刚刚解放时,发生了我军误入美国大使馆的事件,随即派南京市军管会外侨事务处处长黄华与美方进行谈判解决。司徒雷登曾经是黄华在燕京大学读书时的老师。司徒雷登见到黄华时态度傲慢,他不顾黄华对有关事实的陈述和主动表示遗憾,却把桌子拍得梆梆响,狂呼乱叫,大发脾气。黄华见状拍案而起,严正警告司徒雷登说:“今天你不是我的老师,我也不是你的学生,我是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来同你谈判交涉的。你作为一个美国驻华大使,应该懂得起码的外交常识和礼貌!”司徒雷登无言以对。后来经过谈判,才使事态平息。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革命取得成功的制胜之道。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并决定事业的成败。面对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1949年5月1日,来自9个解放区的随军南下干部和南京地下党干部3000余人,在南京人民大会堂(时称国民大会堂)召开会师大会。会议特别强调了外来干部和地下党两部分力量加强团结的重要性,要求两方面的干部互相学习,各自克服缺点,在各项工作中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为建设一个崭新的人民的南京而共同奋斗。从南京市委成立起,刘伯承等市委领导就告诫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扬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警惕腐朽思想侵袭,并严厉批评了少数干部“以胜利者自居,对群众骄傲,忘掉战争年代艰苦斗争和光荣传统”,指出“这是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滋长的结果”,部分人只是“半解放(即人解放了,思想上还没有解放)”,有些人甚至还存在剥削阶级的思想,很容易受城市生活的坏的方面诱惑。国民党在南京留下的毒素很多,每个同志应站稳立场。永保艰苦朴素的品质,而不受这些毒素的侵蚀。”正是在中国革命转折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坚持问题导向,在党员干部思想和作风建设上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才保证了南京解放后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复杂的接管工作。

  渡江胜利精神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之源。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精神引领。在解放南京过程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将士之所以能够视死如归、英勇善战,之所以能够战胜千难万险、克服种种困难,就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为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而奋斗的渡江胜利精神,而且不断发扬光大。1949年4月20日和21日,正当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时候,侵入中国内河长江的“紫石英”号等4艘英国军舰先后驶向人民解放军防区,不顾警告强行溯江上驶,双方发生激烈炮战。“紫石英”号被人民解放军击伤后停搁在镇江江面,其余3艘英舰逃走。事后,英国政府宣称“英国军舰有合法权利在长江行驶”,丘吉尔甚至主张派出航空母舰到中国海上“实行武力的报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立刻发表声明,严正指出:“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人民必须保卫,绝对不允许外国政府来侵犯。”这个声明,表达了中国人民不怕任何威胁、敢于同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作坚决斗争的正义立场,使外国侵略者依仗他们船坚炮利在中国领土上横行不法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增强军队和人民的团结是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团结是最大的力量,也是成就事业、实现梦想的重要保证。南京解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历史。一张《我送亲人过大江》的历史照片,即从一个侧面栩栩如生地记录和反映了70年前“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无穷力量。在宽阔的江面上,一只木帆船正载着人民解放军渡江。船尾一位扎着大辫子的姑娘正在奋力摇橹,时任渡江战役随军摄影记者邹健东情不自禁地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很快在《新华日报》上刊登了。姑娘瘦小而美丽的背影,不仅震撼了人们的心灵,更是320万参加渡江战役支前作战民工的真实写照。当年,颜红英一家3口都在这条船上运送解放军过江。父亲颜健发在船头掌舵,17岁的妹妹坐在颜红英前面,随时准备替姐姐摇撸。当时19岁的颜红英脸上还留有4天前运送解放军过江训练时,遭遇国民党飞机轰炸负的伤。但她发誓要把亲人解放军送过长江去消灭敌人。50年后,邹健东首次与颜红英见面时激动地说:“当年如果不是你们这样的船工奋不顾身的支援前线,百万大军是过不了长江的。”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