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着力破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2020-02-26 16:49: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周莉雅 戚晶晶 邱美琴

党的十九大以来,按照“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总要求,江苏深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全国及我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形势仍然较为复杂,并逐步向就业领域传导。从高质量就业的总体要求来看,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就业领域的最主要矛盾。

积极推动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的情况下,我省千方百计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有效落实更加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就业结构不断优化。2019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48.32万人,占全国总量的10.97%,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3.6%。

强化组织领导,发挥政策合力。一方面凝聚应对整体合力。省委、省政府坚持系统化思维和规律性把握,围绕就业优先战略,发挥积极就业政策合力,保持了就业的平稳增长。另一方面各地积极作为。全省各地区结合发展实际,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就业政策。如南京市出台了青年大学生“宁聚计划”,构建全链条扶持政策体系,让大学生在南京“能就业”“发展好”,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就业岗位供给。一是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催生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二是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根据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发展趋势,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加快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变革,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开发更多服务型就业机会。2019年,我省以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分享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吸纳就业12.15万人,对全省城镇新增就业贡献率达8.19%。三是推动劳动力转移与产业转移有机结合。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同步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职工技能提升、岗位转换,推动承接劳动力转移与产业转移有机结合,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培育就业增长新动力。一是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持续实施减税降费、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改善企业经营环境。2019年,我省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200亿元,惠及全省350万家企业、2700万人以上,新创经营主体保持持续增长,在稳定原有岗位的同时不断创造新的岗位。二是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支持部分企业采取协商薪酬、调整工时、轮岗轮休等措施,降低用工成本,对重点困难企业给予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三是提供就业保障相关服务。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引导和支持企业完善职工技能培训制度,建立失业登记常住地服务制度。

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江苏在积极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受到产业转型升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等多方面影响,江苏“有人无岗”就业难和“有岗无人”招聘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就业转型与产业转型不匹配。一是就业转型滞后于产业转型。从2015年起,我省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但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从2004年开始,一直是“二三一”格局。2017年以来,我省二产就业人员比重逐年下降,三产就业人员比重虽然逐年上升,但增速较慢。二是就业能力较弱群体就业转型存在难度。随着智能化升级改造和“机器换人”的持续推进,对就业能力较弱群体的挤出效应日益明显。

岗位需求与人力资本供给不匹配。一是教育培养结构调整滞后。根据社会需求,2018年,我省46所高校新增111个本科专业,撤销11个本科专业。尽管如此,受教育周期滞后性的影响,高校毕业生供给仍难以与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同步。二是高技能人力资本供给不足。随着制造业生产智能化发展,企业对智能化设备制造以及运营维护等产业链上的知识型和技能型人才需求大幅提高,但相应的高素质人力资本供给不足。三是特殊时期劳动力市场矛盾相对突出。受疫情影响,劳动者“求职难”与企业“招工难”的矛盾较往年相对突出。企业岗位信息发布渠道收窄,劳动者求职难度大幅增加。受制于跨地区人员流动的管控措施,企业复工后的用工需求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就业观念与岗位供给不匹配。一是新型岗位供给不足。当前,城乡新成长劳动力以90后人群为主,他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普遍要求更高的就业质量、更新颖的就业形式和更灵活的就业方式。据统计,我省传统行业和传统产业近几年接收毕业生的数量持续下降,而新的受年轻人欢迎的岗位明显不足。二是职业技术人才供需缺口大。由于社会上对职业教育仍存在各种偏见和歧视,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不强,造成职业技术人才供需缺口大。

多方发力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针对我省目前存在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以问题为导向,从存量和增量两个角度,从供给和需求两个维度,从政策和制度两个体系,进一步发挥各方合力,确保我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性矛盾逐步化解,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支撑。

积极拓展就业领域和空间,以就业总量“稳”促就业结构“优”。一是不断催生新职业。面对产业迭代和数字化变革的大趋势,根据“新职业人群”高学历、高收入、高要求的特征和自由、自信、自(我)驱(动)、崇尚专业的特点,引导并带动社会资本扩大就业创业服务供给,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加多元的就业渠道和更加灵活的就业形式,推动以传统产业就业为主向以服务业就业为主转型。二是稳定就业能力较弱群体。以科技创新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积极焕发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新活力,为转岗就业的就业能力较弱群体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三是积极拓展农村就业市场。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吸引农民工、大专院校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士兵等返乡下乡就业创业提供高质量的平台和载体。

大力提升就业能力和水平,以“提质强技”促“创业就业”。一是提高人才有效供给。高校着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来增强对不同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创新性开展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专业优化的关系研究,从根本上提高人才的有效供给。持续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推动以就业为主向就业与创业相结合转型。二是提高职业教育技能水平。积极推广太仓以“双元制”为依托的技工培养新模式,加快在中小城市发展一批应用型技术大学或职业院校,培养当地产业发展亟需的实用人才,推动以体力型就业为主向以技能型就业为主转型。三是提高创业就业培训能力。进一步落实政府购买创业培训成果的政策,推动创业培训提质增效。用好失业保险基金和其他培训资金,扎实高效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力。

着力强化政策保障和落实,以“精准发力”促“高质量就业”。一是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就业“蓄水池”作用。进一步落实民营企业减税降费等减负政策和一揽子帮扶政策,稳定并提高民营企业的就业创造能力。二是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完善支持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用工和社保制度,系统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制度等改革的协同创新,全面提高就业服务质量。疫情期间,全力推动企业复工和员工返岗,保障重点企业用工,引导协调劳动者有序返岗;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和保障,确保兑现各项社保待遇,积极扶持就业创业;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加快已出台措施落地见效,发挥技能培训的引导作用,推动共商共建和谐劳动关系。三是建立长效就业监测和预警机制。把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纳入常规统计。在完善总量数据监测的基础上,加强对结构性数据的监测,有针对性调整就业政策,增强劳动力市场匹配能力。对重大形势如疫情防控、中美经贸摩擦,以及重点行业如医药行业等可能带来的就业问题进行预警分析,及时化解各类潜在就业风险。

(作者单位: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