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坚持高标准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2020-02-26 17:06: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王 娟

产城融合示范区,是指按照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理念,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成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城市服务功能完善、边界相对明晰的城市综合功能区。2016年9月,盐城市盐都区以盐城高新区为主阵地,成功获批全国首批、苏北唯一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近年来,按照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生产与生活空间整合、历史与现代高度契合的要求,重点探索开放式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产与城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发展质量持续向好,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产业、城市、人口统筹布局,空间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以功能匹配、空间优化、职住平衡为目标,全力打造并形成互补互融的产业片区、丰富多样的功能布局、紧凑宜居的用地空间。

产业集聚成效明显。把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紧密结合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制定产业规划,重抓园区建设,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横向错位互补、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始终突出智能终端产业首位度,智能终端产业园累计落户项目93个、建成投产67个,总投资130亿元的东山精密、总投资30亿元的永创5G滤波器建成投产。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城市活力的重要方式,重点发展电商物流、汽车消费、商务商贸等服务业新业态,电商物流产业园落户企业超400家,创成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城市建设组团推进。坚持集约高效,重抓“三带四组团”建设,世纪大道科技创新带、盐渎路产业发展带、青年路生活配套带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科技广场组团正围绕“科技之芯、总部基地”定位,提速建设智能终端特色小镇、CBD总部经济区;吾悦广场组团正加快打造集总部经济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朝阳河商业街区;体育公园组团正推动康养综合体落地开建,公园今年5月份建成开放;科创新城组团正加快推进富力科创城建设,布局更多的公益配套和功能性产业项目。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小马沟生活宜居组团十大工程建设初显成效,北大科技园孵化器、腾飞路文创特色街区等项目如期建成;城北地区改造加快推进,编排四大类23个项目,有效拓展了城市空间、改善了人居环境。

人口转移步伐加快。以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为抓手,制定农民进城入镇激励政策,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大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力度,促进农民安心进城、放心落户。坚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扎实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将更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平等发展能力,从强素质、促创业、增岗位等角度入手,拓宽农民工就业创业渠道,形成“有产业—有就业—有人气”的良性循环,近三年累计实现近五万名农民工进城稳定就业,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

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统一,城市宜居指数明显提升

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产城融合发展始终,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人共享的美丽家园。

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制定实施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装备制造、汽车配件、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通过“研磨”技术、“嫁接”智能,催生新业态、展现新模式、焕发新生机。精准开展“暖企行动”,深入实施星级企业培育计划,鼓励优势企业深耕细分市场、打造自主品牌,建立“瞪羚”和“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市三星级以上企业数实现稳步增长。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整合优化,全面开展“僵尸”企业、闲置土地、低效厂房清理工作,各类园区的开发强度和产出效益不断提高。

生活配套日趋完善。围绕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城市道路与内环高架、国道无缝对接,整合镇村公交线路,开通跨镇大区域公交,人民群众出行更便捷、换乘更方便。瞄准功能配套需求,优化体育设施布局、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新建潘黄中小学、东进路中小学等学校,积极招引恒大、万达、碧桂园等品牌开发商参与城市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医疗、住房的需求。紧扣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开展老旧小区整治、棚户区改造,实行城市精细化、长效化管理,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有效提升。

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围绕“建绿、扩绿”,重点打造小马沟城市绿廊、盐龙体育公园等精品工程,积极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近三年新增城市绿地近600公顷。围绕“治水、活水”,采取疏浚清淤、生态护坡等途径,提升河道环境,增强过水能力,有效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围绕“截污、治污”,新建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加快推进神州路、鹿鸣路等污水管网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90%。

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融合发展水平持续增强

在产城融合的实践中,我们坚定不移地向改革要动力、以科技促发展、用文化创优势。

改革开放力度加大。深化“放管服”改革,47项行政事项集中划转到区行政审批局,推行区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定期到窗口现场办公制度,窗口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全市率先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审批模式,基层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全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制定实施创新创业中心三年行动计划,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237家,持续保持全市大幅领先。高新区创新中心投入使用、北大科技园加快建设,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59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2.55%、全市第一。新签约清华大学智能控制装备联合研究院、启动运营中科院计算所高通量研究院,5G车联网研发中心列入省重大研发平台项目库,创新载体运营质效不断提升。

文化底蕴彰显魅力。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让城市携带“文化基因”,富有个性魅力。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龙冈凤凰古街、草房子乐园、张本古村落等一批特色文化街区得到有效保护利用。注重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在城市生活圈开设了群众文化艺术馆、民俗博物馆、水浒文化博物馆、三胡陈列馆等文旅设施,方便群众就近体验,让淮剧、老虎鞋、柳编这些盐城人的“老记忆”焕发“新生命”。

政府、市场、社会同向发力,产城发展活力充分释放

综合运用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社会勤劳之手,积极破解产城融合发展中的各类要素难题。

政府引导高效有序。发挥规划的引领推动作用,聘请南京大学、深圳城市规划设计院等高端设计团队,对原有规划进行完善提升,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布局规划,形成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一张蓝图”。制定实施产城融合高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对经济指标、产业培育、功能完善、人居环境等发展目标进行明确,引领推动产城深度融合。

市场运作积极开放。构筑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推动盐高新集团、区国投公司等国有公司实现实体化运营,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压降了融资成本,为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入,畅通政策性银行融资、直接债务融资、地方政府债券等融资通道,通过PPP模式建设运营了高新区地下综合管廊、智创小镇、污水处理厂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社会力量有效发挥。发动本地企业与盐城技师学院等职校开设对口专业,对进城农民组织技能培训,为智能终端、数控机床等企业直接输送人才,每年新培育技术工人2000名以上。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累计引进顶尖人才38人、领军人才347人,转化落户项目22个,科研人员成功跨界为高端创业者。发挥民营经济发达、在外能人众多的优势,大力发展“归雁经济”,近三年新增返乡创业就业近3000人。各个层面、不同类型创新创业就业群体的大量进驻,为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集聚了人气、增添了活力。

(作者系中共盐城市盐都区委副书记、区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