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以重大国家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10-21 16:32: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王 进 金春鹏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国内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江苏必须深刻把握内外部形势变化,把推动实施国家战略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促进战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成为推动江苏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统揽,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的开放竞争新优势

“一带一路”倡导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有助于开展资源全球优化配置,可以进一步放大苏南地区开放优势,引领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开放转型发展,提升我省开放竞争力。“十四五”时期,要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统揽,聚焦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更高水平东西双向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载体,拓展高层次对外开放新空间,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开放竞争新优势。一是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持续实施“五大计划”专项行动,探索同步推进“重资产投资运营”和“轻资产管理输出”新路径新模式,协同推进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布局,重点建设一批境外合作园区,培育壮大一批“一带一路”建设企业集群,促进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增收。二是高标准打造东亚经济循环圈,进一步提高与东亚经济的紧密度,加大市场开放力度,推动建立东亚大通关合作机制,加快与日韩外资外贸、园区合作模式和业态创新,加快布局建设合作园区、跨境电商示范区等开放合作平台,按照亚太自贸区先行区的标准,提升完善中韩(盐城)产业园的功能和水平,积极拓展建设其他高端开放载体。三是高水平推进江苏自贸试验区集成改革,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深化制度创新,支持重大改革举措优先在自贸试验区试点。鼓励南京、苏州、连云港三个片区加强差异化特色化探索,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推动自贸片区之间合作联动,以及省内开发区、高新区与自贸试验区之间联动协同,探索建设打造一批联动创新发展区。

深入持续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树立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转型标杆示范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是打造经济绿色创新转型标杆示范、提升全省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十四五”时期,要加大力度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统筹长江两岸要素资源,切实修复保护好长江生态环境,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影响力,形成一批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集成经验,引领和示范全省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持续推进长江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统筹协调生态、生产和生活岸线比例,持续推进建设一批沿江特色示范段,加快形成一批滨江绿色景观风貌的“璀璨明珠”。全面实施长江十年禁渔任务,确保应禁全禁、应退全退、标本兼治、长效管理。强化长江水域污染治理,提高码头污染治理能力和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能力。二是加快推动沿江绿色创新转型,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制造为主攻方向,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广使用关键核心绿色工艺、技术及装备,减少重化工业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推进沿江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培育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三是推进沿江两岸高效便捷融通发展,促进南北互通、跨江联动、要素畅通,形成更大发展合力。重点建设以北沿江高铁、南沿江铁路为主体的长江两岸高铁环线,进一步完善过江通道布局。推进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多式联运组织模式,不断提高交通物流效率。

协同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积蓄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新动能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积聚着巨大发展能量,可以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劲动力源。“十四五”时期,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协同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为省内全域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积蓄新动能。一是助力畅通经济循环打造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稳定器”。加强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配套,联合建设长三角产业链对接平台,聚集重点产业链加快培育一批区域“链主企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探索供需匹配的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增强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形成消费新增长点,共同培育形成一批国内消费主战场。积极释放有效投资需求,加快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的重大工程项目。二是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的“排头兵”。持续提升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联合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协同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积极开展区域协同创新,以都市圈城市群为基础培育打造区域性创新圈(带),以上海为龙头建立产业创新联动共同体,在空间上形成创新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全方位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三是培育形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动能”。加强与沪浙皖战略协同,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围绕推动区域协调均衡发展,全面提升苏南地区发展质效,加速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积极打造向海发展增长极,提升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影响力和凝聚力,着力补齐苏北沿海、腹地与区域中心城市互联互通的短板,加速全面融入全省高快速铁路网,加快形成以省域一体化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联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加快彰显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人文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淮河流域沿线湖泊湿地承担着苏中苏北大地生态涵养、水利疏浚、自然屏障的重要功能,生态资源丰富,生态价值巨大。大运河文化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在空间上融合交汇,本质是历史生态文化的有机交融,对于促进全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十四五”时期,要联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以生态、文化为引领,统筹城镇、文化、生态与经济发展,积极打造江苏发展的文化长廊、生态走廊、旅游走廊和“绿心”地带。一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扮靓新颜值,统筹推进运河和淮河流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的保护治理,加大生态系统维护,加快推进滨水、滨湖风光带和人文景观带建设,打造一批充分彰显水韵文化特征的生态小镇和美丽宜居村庄,刷新沿河生态颜值,展现新时代美丽江苏生态魅力。二是推动运河文化叠加淮河文化,促进流域文化焕发新生机。深入挖掘运河史、运河风情、运河民俗等运河文化内涵以及淮河流域美食文化、农耕文化、戏剧文化等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深刻提炼新时代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打造文化新标识,构筑文化新空间,着力提升文化内涵和人文素质,构筑繁荣、创新、先进的文化发展格局。三是推动流域生态资源创造新价值,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沿线河湖自然生态优势,按照“生态经济化、产业绿色化”的要求,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创新经济,建设绿色创新产业体系,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打造形成江苏发展重要的“绿心”地带。

(作者单位: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