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南北联动:助力产业跨江融合
2021-11-23 16:34: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简晓彬 刘峻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前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明确要求,把新发展格局作为全省谋划下一步经济工作的大坐标,以省内循环为牵引,支撑国内循环、推动东亚循环、促进国际循环。南北联动、跨江融合,加快省内全域一体化,是江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协调的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更是把握新形势深度融入“双循环”的破题之道。

跨江融合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江苏南北区域差异较大,沿江两岸城镇密集,拥江发展态势明显,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沿江城市群建设的加快推进,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等城市组群跨江融合发展进程不断加速。跨江融合对促进江苏南北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省内全域一体化、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等具有重要意义,且蕴含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跨江融合促进南北区域协调发展。跨江融合有利于促进两岸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策等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从而促进省域南北联动和区域协调发展。

“一盘棋”思维下的区域协调实践。区域协调发展是省内全域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始终把区域发展作为重大战略进行整体部署,以全省“一盘棋”思维,因时因势提出了适用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形成了较完善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为实现省内全域一体化奠定良好基础。

从长三角一体化到融入双循环。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江苏则占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的40%以上,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成员之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国家战略,对此,江苏鲜明提出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和省内全域“六个一体化”要求,而省内全域一体化正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厚基础,进而为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南北产业联动的成效与制约

产业联动主要通过高效的区域产业转移与对接合作,促进产业链不断拓展延伸,实现区域间产业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是推动江苏跨江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核心支撑。

江苏南北产业联动成效显著。一是南北结对,五方挂钩。自2001年建立南京—淮安、镇江—连云港、苏州—宿迁、无锡—徐州、常州—盐城的南北挂钩合作网以来,苏南、苏北着力推进以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为重点的“四项转移”并取得显著成效。统计表明,自2007—2015年,苏北五市每年新开工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均在2000个以上,实际引资金额从497.9亿元快速增长到2332亿元。二是沿江开发,两岸互动。自2003年沿江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苏南与苏中加快跨江合作与联动开发步伐,两岸产业配套与生产协作进一步加强,为苏中加快融入苏南和长三角经济核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2015年以来,按照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两岸加快产业联动,促进沿江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为全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建设先行先导区、全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不断增辉添彩。三是园区共建,产业集聚。2006年,省委决定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以此为载体推进南北产业、资源、劳动力、管理理念和政策优势等对接互补和联动发展。目前,南北共建园区数量达45家,入园企业超千家,实际利用外资超40亿美元,带动就业人口50多万人,成为省内区域合作的关键纽带、南北产业联动的主要载体和苏北、苏中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四是区域合作,激发活力。南北挂钩、沿江开发给苏中尤其是苏北带来了新思想、新动力,激发了区域发展的内在活力,推动形成了“稳步提高农业,积极发展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新思路。同时,南北联动将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促进了生产要素在更大区域内的优化组合,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新的生产力。

江苏南北产业联动仍存制约。一是交通、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特别是苏北、苏中高铁、机场、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仍存明显短板,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南北要素流动和产业联动。二是服务业联动发展相对滞后。现有产业联动主要是制造业的区域联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联动相对滞后,既不利于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价值链攀升的提升作用,也不利于拓展南北联动空间和促进产业联动升级。三是联动合作理念存在差异。苏北、苏中与苏南的联动合作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合作,双方政府和企业在改革开放观念和产业经济发展理念上往往存在一定落差,导致不同区域合作双方在信息沟通和实质合作上仍存在诸多干扰或摩擦。四是体制机制及合作效能差异。不同区域政府在体制机制、政府职能转变和效能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如政府间合作效率差异、南北挂钩合作机制的深入推进、企业对合作供需信息的了解掌握等,可能加大交易成本,影响联动合作效率。

久久为功持续推进产业跨江融合

新时期产业联动的发力点,是让资源优势互补的产业和企业更精准匹配、联姻,促进优势产业协同发展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江苏跨江融合和省内全域一体化发展。

一是加快完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新时期的产业联动和要素流通对交通、信息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着力推动全省特别是苏中、苏北重大高速铁路(连徐、连淮扬镇、盐通、北沿江高铁等)及轨道交通建设,加大全省5G基站、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完善全省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二是持续深化南北挂钩合作。以园区合作共建为平台和载体,在省级政府协调和地方政府推动下,进一步完善南北挂钩合作机制,特别是在产业转移、生产性服务合作、资金融通、技术交流与合作、新基建布局、人才交流与培训、绿色环保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积极打造跨江融合发展样板区,扎实推进三大区域产业联动和集群创新发展。

三是探索创新飞地经济新模式。学习借鉴“反向飞地经济”建设经验,如落户深圳前海桂湾金融先导区的浙江衢州绿海飞地(深圳)产业园、驻扎杭州科创大走廊上的衢州海创园,巩固革新苏南到苏中、苏北共建园区的传统模式,鼓励苏北、苏中到苏南、上海等地共建园区,积极争创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发展飞地经济的新模式,主动跨越空间寻求资本、技术实现资源互补。

四是以“1+3”功能区为核心推进产业联动建设。积极推进扬州与南京、镇江,泰州与无锡、常州,南通与苏州优势产业的两岸合作与联动开发,大力推进连云港海港、徐州国际陆港、淮安空港的三港联动、要素互通、产业互动,以要素流通和产业联动推动新一轮跨江融合,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全省产业资源的统筹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和省内全域一体化。

五是建立完善区域信息互动、产业合作和利益协调机制。鼓励各区域及时发布地方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优惠政策等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统筹规划苏北、苏中、苏南区域要素市场建设,促进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合理布局,加快形成三大区域要素市场联动合作网络。在省级政府主导下设立产业联动协调小组,采用定期、不定期召开协调会、联席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推进产业合作和要素市场建设,并对区域分工合作的经济利益进行协调。探索设立省市产业联动共同发展基金,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投资补贴、人才培养等进行重点扶持。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