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网红城市更要“长红”
2020-11-24 16:43: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张杲锷

人为何向往一座城市?求知、求美、求发展。网红城市的出现反映出城市宣传的市场化觉醒,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的系统整合,找到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路线,树立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从网红经济的角度解构城市高质量发展,人民至上、科学发展、口碑为王,才是城市文化和治理的“企业级理解”。不仅要按人民城市理念“量体裁衣”,当好店小二提供优质环境贴心服务;更要做好“产品经理”谋篇布局,讲好城市故事增值城市品质,提升感官“用户体验”,统筹谋划好城市与文旅“发展共同体”。

从“未曾谋面”到“心心念念”

流行来自对人性与客观规律的适当缩放和投射,网红城市是流行规律在具体事物上落地的结果,来源于文化禀赋的厚积薄发,并成为融入日常话语体系中的传播符号。当前,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符号同质化严重,千篇一律的“花都绿城、名山秀水、人文古都”,不形象不独特不震撼,决策者心里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在用户客群眼中可能是“好俗好空好无趣”,消费者往往无动于衷,没有时间与耐心深入了解。要打造好城市符号这个“社交货币”,让生活点滴、流行导向、个性归属诱发传播倾向,用抑扬顿挫的表达能力、荡气回肠的故事桥段、流行元素的生活嫁接形成谈资热点,创造更多城市实体与文化特色IP的连接,让各类群体文化的号召力与现实景观的亲和力充分融合,碰撞出“跨界联名”,连接越丰富越紧密,“心心念念”的思绪也就越强烈,文商旅软实力的“护城河”也就更为深厚。

低调不等于失语,文商旅是典型的眼球形象经济、品牌口碑经济、文化体验经济,必须让酒香“走出巷子、飘到面前”,给大众埋下一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理念种子,成功进入“打卡清单”。网红城市本质上就是找寻一个城市的有趣灵魂,发掘城市的品牌核心,然后成体系地用大众化的语言传播出去。要积极运用新媒体讲好城市故事,给媒体布置“家庭作业”,合作“官方任务”,跳出传统渠道“看得见的手”,关注圈子口碑“看不见的手”,让机关文风的雄浑大气高屋建瓴与媒体笔触的清新怡人润物无声相结合,把略显生硬的宣传任务转换为更接地气的民生表达,争取更多“城市实践”被“点赞置顶”,更多“网红爆款”能“头条推送”。

从“马克星人”到“非来不可”

因为客观原因一时半会无法到此一游,大众往往会标记或收藏列入“待办清单”,大批“马克(mark)星人”应运而生,但往往就是这么一念之差,时间就会残忍地将部分缺乏核心特质的城市变成“过气网红”。城市的核心特质在哪里?在于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外国人说成都,对方往往一头雾水,但说到hometown of panda,则会恍然大悟地脱口而出wow。重庆轻轨穿楼和8D魔幻立交构建的“天空之城”,以及被誉为《千与千寻》现实版的洪崖洞,自带流量的“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成为游客们心中的“打卡圣地”。

解决“我是谁”的根本问题,需按图索骥找到唯一性、权威性与排他性,在全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都叫得响亮的高辨识度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城市影响力。巴黎的浪漫风情、重庆的立体魔幻、成都的巴适休闲,简洁明快的市场化感性语言才更有煽动性和号召力,放眼全国,江苏是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和大海的省份,水韵是江苏尚待挖掘的“独特人格”。具体到城市来说,南京“天下文枢”、苏州“工业第一城”“园林天堂”、无锡“太湖明珠”、常州“乐园之都”、徐州“楚风汉韵”,差异化情感化、有辨识度美誉度的品牌构成了核心竞争力,让人想起来便不得不去,到了就非看不可。

从“心向往之”到“乘兴千里”

拉近了心理距离,还需拉近时空距离。面对海量宣传、巨量数据,大众面临着有限时间财力与无限“诗和远方”之间的矛盾。高铁“一小时生活圈”“朝发夕至”等词,说明客群关注点在于时空距离而非简单的直线距离,通勤舒适度便捷性成为了人们心中决定旅途去向的“重量级砝码”。无需舟车劳顿,择一周末闲暇“乘兴而至,尽兴而归”,即可进行一场身心上的家庭式、朋友圈式“微度假”,这是现代都市人群出行的优先选择。

山有多高人就有多高。城市的内存和成长空间取决于其辐射与聚合半径。要提高区域网络通达能力和客流物流投送效率,打通“外循环”,优化“内循环”,积极构建“快进慢游”全域交通体系,做到“文旅开发到哪里,交通保障就跟进到哪里”。努力实现各交通枢纽至各文商旅节点“零换乘”,破解部分景点远离城市高效流通网络的“孤岛效应”和“距离衰减动力效应”。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一部手机、一键整合自由行租车系统、换乘方案、景点资讯的一站式服务,用最智能的交通保障提升感官体验。

从“一饱眼福”到“沉浸体验”

自主旅游时代,熟悉网络、好奇心强、见多识广、乐于点评的年轻客群已成为旅游市场的中坚力量,他们有精力体力、有财力支撑、有出行意愿,愿意不断拔草和打卡网红城市。从“走马观花”的观光游升级到“身心融入”的高质量休闲,要求文商旅节点能够实现探索欲与可能性,带来似曾相识、有亲切感、可产生美好联想的“最适新鲜感”,发力点在于更多参与性互动性链接性,用本地“文化区位”形成近悦远来的“城市意象”,让更多“慕名而来”感叹“名不虚传”。

思路一变天地宽,从构筑“整体写意”到雕琢“局部工笔”,让城市“经得起远眺”更“耐得住回味”。要向有风景的地方要新经济,统筹推进“城市美化”“城市更新”,像变魔术一样让游客每次来都有新体验,从“知名度注意力经济”提档升级为“美誉度观念品经济”。招募兼职城市景观“发现家”“测评师”,及时更新上云进入地图数据库。参照“米其林餐厅评分体系”推出网红打卡手册、城市签到地图,有介绍有点评有互动更有打卡收集微奖励,图文并茂串联起消费体验。学习上海黄浦江沿岸“工业锈带”改造“生活秀带”经验,在城市建设用地天花板瓶颈制约下以城市微更新模式用好存量资源,打造“口袋公园”、15分钟社区生活圈。唤醒“锁在老房子里、藏在小巷子里”的沉睡资源,使其“活化”成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的各类体验,形成“感官体验的化学反应”。

从“一时喧嚣”到“恒久常青”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跟风打卡看似热闹,但如果不注意把握“有意思”与“有意义”的辩证关系,就可能在鲜花与掌声中迷失自我,被商业化过度浸淫而沦落为旅行团流水线“碎片化快餐”,最终“脱粉过气”。“网红”是手段而非目的,需要政府“有为而治”,依托“一网统管”的“城市大脑”精耕细作、久久为功,不仅“抢占风口刷流量”,更“打开窗口造品牌”。

人文是旅游活的灵魂,也是最深度的人生体验。打造网红城市是一场全员公关与全员营销,文商旅从业人员、管理人员乃至普通大众,都是城市的“主人翁”、游客的“身边人”、文化的“活招牌”,必须牢固树立窗口意识、门面意识和“城市形象共同体思维”,让“人”成为最靓丽的风景,维护好网红打卡地“有趣的灵魂”。与此同时,社会个体与城市演进的洪流共舞,这种难以名状的宏观微观反差,恰恰能形成城市文化的参与感归属感幸福感,城市营销也因公众的自发参与而成为“本土化热爱”的群体表达。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研究室)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