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金融开放根本在于支持实体经济
2019-11-13 17:05:00  来源:南京日报

  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无论是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还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或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都有一个共同原因,即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发展创新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导致金融业过度自我服务、自我循环。

  金融内生于实体经济部门,实体经济部门所拥有的金融权是金融体系的一个基础性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根植于实体经济部门,一旦金融脱离了实体经济,金融泡沫的产生便在所难免。

  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而言,是一种外部植入型金融体系。这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部门的企业和居民没有金融权,以及金融机构的设立、金融产品的问世和金融业务规模都需要通过严格的行政审批。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外植型金融体系的缺陷愈发突出,如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资金错配现象愈加严重。因此,金融回归实体经济是改革的根本方向。

  2012年初,中国召开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和本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做好新时期金融工作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开放充分、竞争激烈的行业,进步就越快,金融业也不例外。近年来,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其本质是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例如,随着海外市场的开辟,与外国企业合作经营并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金融业为其提供的支持也越来越大,这便是在开放的过程中让金融回归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