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以制度创新推进自贸区高质量建设
2019-10-16 15:38: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宋广玉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自贸区总体方案,新增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等6省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中,江苏自贸试验区涵盖南京片区、苏州片区和连云港片区。设立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江苏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机遇。10月11日,南京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联合“学习强国”江苏平台、新华传媒智库、中国江苏网,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制度型开放与江苏自贸区高质量建设”这一主题,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江苏自贸区建设建言献策。

  江苏自贸区

  先行先试有五个重点

  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分析了我国自贸区发展的三个阶段,并阐述了2013年我国设立上海自贸区的三个功能:推动自由贸易,在世界海关组织关于自贸区的定义下,真正把“境内关外”落地;试验区,应对美国边缘化中国和规则变局对中国提出的挑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现在,随着全国各地自贸区的不断获批,自贸区建设出现了新的场景:新设立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相当于一个新浦东,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相当于一个新特区。

  “江苏自贸区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海南自由贸易港不同,要通过先行先试探索新的自贸区发展模式。”张燕生说,江苏自贸区先行先试有三个特点。一是开放,打造全球开放层次最高的特殊区域,推动制度性开放。从要素和商品开放到制度的开放,核心问题是实现规则的现代化;其次是规制,如何实现治理现代化、完善现代法制。二是改革,即通过现代化改革,能够在规则方面,突破一些爆破点、风险点,化被动为主动。三是创新。另外,江苏自贸区的高质量建设,要注意处理好三个矛盾:在与国际标准对接中保持自身特色,建立自主可控的科学、技术、人才创新体系,在大国博弈中保障安全。

  “江苏人均GDP最高,是最具人杰地灵的地方,研发强度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近两年来,江苏的研发强度、财政收入等被广东超过。”张燕生说,原因在于江苏新旧体制、新旧动能转换慢。因此,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要把制度性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在他看来,江苏自贸区先行先试有五个重点:打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努力建成贸易投资便利、高端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完善、监管安全高效、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打造规则等制度型开放新体制,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形成更多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成果,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科学、技术、人才和创新资源集聚区,形成全方位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打造全球三链综合枢纽和战略支点的跨境网络,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形成“走出去”高质量共建全球生产体系的新格局;打造有全球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撑体系和生态环境,构建一批更国际化的功能型平台,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企业总部经济,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

  率先建成

  全球动力源和创新策源地

  “江苏自贸区高质量建设,全面高水平的开放是本质,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标准,集聚要素特别是国际要素是支撑,对标创新是关键。”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盛斌说,自贸区的含金量主要体现在对外和对内两方面。对外方面,包括以“单一窗口”为标志的贸易便利化、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和金融领域开放。这些都是属于通过自贸区来实现的高水平的、阶段性的制度创新。对内包括“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和监管创新。

  他建议江苏从软件、法律和机制等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对标贸易投资新规则,在贸易投资比如金融、财税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上步子再大一点;充分发挥自贸区的空间集聚效应,集聚流量和国际要素;高度重视经济自由性和要素流动性,集聚创新、人才和资金等国际要素。“江苏自贸区要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方面的突破,对外率先成为全球动力源和创新策源地;对内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为全国深化改革做出巨大贡献,为后面的自贸区建设提供一个好的模板。”盛斌说。

  让企业和产业

  成为自贸区建设主体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黄建忠,介绍了上海自贸区的建设理念、定位等,建议江苏在推进自贸区高质量建设时,避免传统自贸区的缺陷,并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自贸区的成功做法。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不是上海自贸区的扩片,而是一个独立的新的自贸区,其具有的特殊经济区和特殊保税区功能,与老片区并不兼容。”他说,临港新片区是按照最高水平最高标准建设的,不仅对标香港和新加坡,还对标东京,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广泛集聚国际要素和资源。在体制机制上,临港片区设置了一个“5+1+2”的创新框架。“5”是投资、贸易、资金、人员和跨境数据交易自由化,“1”是信息和数据的限制,“2”是两个监管:金融安全和信用分类监管。

  “江苏自贸区建设,尤其要注意这些方面。”黄建忠说,老的自贸区开放不全面,特别是服务业、金融方面。这个江苏要避免;不能被物理围栏困住,要采用信息围网,突破物理围栏;让企业和产业成为自贸区建设的主体。“我觉得,马来西亚的自贸区建设经验、贵州贵阳服务贸易综合保税区的做法、北京降低高科技企业人才成本的经验,还有上海离岸金融方面的创新,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他说。

  打造能吸引高端要素

  并促进其发展的营商和制度环境

  “江苏自贸区三个片区,南京和苏州片区对创新的要求非常高,连云港强调开放。”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于津平说,在全球分工不断发生演变的当下,江苏自贸区建设的关键是形成新的优势,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他建议江苏打造能够吸引高端要素及促进其发展的营商和制度环境,尤其是南京和苏州两个片区。他认为,高端要素就是高端人才。江苏自贸区建设要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高起点推进;要对三个片区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有效利用自贸区优质资源。

  “服务贸易制度创新是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点和难点。”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繁华建议江苏充分利用自贸区政策红利,通过深化服务贸易和服务业改革,扩大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开放,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以数字经济为契机,推动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创新发展。重视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进一步加强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深度融合,顺应全球价值链分工新趋势,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功能区,进一步培育市场主体;更多关注高级高端要素、国际先进规则和国际资源配置能力,打造国际一流、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挖掘开发江苏制造业、开放型经济和科教文化优势,积极提升自贸区核心竞争力。

  南京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韩剑建议江苏自贸区建设走好这样几条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之路,创新开放融入全球创新资源之路,对标国际规则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之路。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