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精准施策助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2019-12-06 14:44: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田青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当今国际化竞争凸显为全球价值链竞争,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其关键在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而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更是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南京应以创新名城建设和“121”战略为引领,抓住国家创新强国战略布局机遇期,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筹划,着力破题,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实基础研究,为“双链”融合注动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这充分凸显了基础研究在创新中的核心地位。基础研究是创新的策源地,能够为“双链”融合提供源源不断之动能。更好发挥基础研究的强大创新潜力,应结合南京的现实基础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战略布局。

  加强科教资源与主导产业高耦合。针对南京高校院所优势学科与本市主导产业关联度不高,未能更好实现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和赋能本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等问题,为更好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为产业链价值攀升提供沃土,应制定具有持续性且可操作的政策鼓励高校院所开设与南京“4+4+1”主导产业高度相关的学科,同时也要本着超前布局的战略视野,积极谋划鼓励高校院所在信息新技术、生物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工科”方向发展。

  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简称大科学装置,是技术创新的高地。本着以大科学装置打造创新高地,争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战略目标,紧紧抓住紫东地区建设机会窗口期,进行高起点谋划,结合南京主导产业体系,明确未来要重点突破的领域,通过积极引进重大项目和高端人才来做强做优大科学装置的集合配置,为实现高端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提供主阵地。

  加大高端人才优汇聚。从破题南京高端人才有“高原”无“高峰”的现状入手,继续深化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加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重点引进在前沿科技领域引领重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的企业家,以及从事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成果突破的科学家。从破题南京新引高端人才支撑产业链创新效能偏弱入手,有的放矢地围绕产业链加强相关领域领军人才的政策制定,集中力量引进可助力本土产业创新升级的“高峰”人才。

  夯实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双链”融合加动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落实这一精神理念,需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主导企业、创新载体等形成联动效应,提高创新效率和质量,实现“双链”融合。

  扎实推进“科创企业森林”建设。深入坚持企业是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注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和瞪羚企业等类型企业的分类管理和培养,瞄准障碍阻碍,促进其获得质的提升和规模集聚发展,为南京主导产业体系完善做加法。

  加强布局高新园区发展。针对南京高新园区存在的产业同质化竞争、创新发展能力不强、管理体制机制不活、统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打出政策组合拳,着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由园区牵头召开企业和创新载体对接会,一对一满足企业创新需求,精准服务企业创新发展。

  着力统筹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规划。抓住新型研发机构这个研发型“老母鸡”,以市场化导向为指引,继续探索分配制度和产权制度,激活科研人员和机构活力。同时,围绕南京产业布局和高新园区布局,加强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在量的基础上向质迈进,实现新型研发机构的高质量发展。

  聚焦“双链”融合整体布局。围绕主导产业体系,谨慎梳理产业链条,并与现有创新链条相对接,逐块儿对照找差加以完善,实现上下游的“双链”融合。

  创新科技金融新内涵。在继续夯实已形成的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合作投向科技创新创业领域的联动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引导科技金融对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对象的信贷服务,持续加强市级科创基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不断创新科技银行科技信贷产品,辅以科技金融融资方式完善来实现对“双链”融合的融资支持。

  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为“双链”融合筑根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深入贯彻这一精神,要重视创新政策体系对“双链”融合的制度保障,应提高政策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及针对性,以制度创新支撑和引领科技创新。

  持续强化制度创新。更加突出运用市场化手段来汇聚创新资源,系统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等重点领域改革,坚持统筹布局、分类指导,致力于构建竞争力强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深入探索科技成果产权界定。以知识产权激励为切入点,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改革,使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尽量向科研人员倾斜,让科研人员主动转化科技成果,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中激发更大的“鲶鱼效应”。完善转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落实引进的转化人才在落户、住房、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及就业等方面的待遇。

  协调解决区域创新不平衡。在宏观统筹全域“双链”融合的基础上,精准把脉各区各高新园区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重大攻关项目进行区域布局和行业倾斜,促进科技人才在区域间均衡发展。从战略层面加强对不同区域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的统筹指导,强化定位和差异化发展,并鼓励区域间的互助帮扶,下好创新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这盘棋。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