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明确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规划范围、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为这一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纲要指南。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为什么要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纲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哪里?我们又该怎样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本期圆桌会聚焦: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本期嘉宾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志彪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雯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助理、经济学博士徐宁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孔令池
主持人:本报记者宋广玉
意义
率先探索示范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机制
主持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提出并实践多年,这次为什么要上升为国家战略?
刘志彪:现在的国内市场并不是统一市场,而是碎片化的市场,是被行政权力分割的市场,是“行政区经济”格局形成的市场。“行政区经济”一方面形成了政府驱动型的巨大增长动力,另一方面,这种碎片化竞争有损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导致全国统一市场无法形成,也就无法通过强大国内市场形成对全球资源吸纳的能力,无法用统一市场促进企业达到规模经济状态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
像中国这样地广人多且各区域情况复杂不一的大国,破除“行政区经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分区域、分步骤、分阶段推进。应当从具体区域的市场一体化开始,以消除区域分割、拆除要素资源的流动壁垒为目标,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为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实现机制探路。
相对于国内其他区域来说,长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地域联通、文化相通、习性相同,具有经济发展水平高、人民生活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深化改革意识强等基础和优势,长三角地区完全有条件和能力试点以国家战略推动区域统一市场建设的使命与任务,率先探索示范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机制,并成为促进形成国内强大市场的重要推动力量。
作用
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区域集群
主持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
陈雯: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时指出,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在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这个区域具备了国家战略的价值意义,也在于区域本身优势和特质,这个区域以上海为核心,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社会联系往来十分密切,是区域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能够以创新发展,带动我国创新资源的融合整合,形成创新竞争新优势;以开放发展,推动深入融入全球化,获取国际竞争的新阵地;以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建立,带动优化发展空间;以绿色发展,探索生态-经济共赢方式,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探出新路径;以共享发展,让更多区域更多百姓共享发展红利,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于长三角,可以通过一体化的分工合作,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空间,成为强劲活跃增长极,并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样。
于长江经济带,可以发挥长三角龙头带动作用,舞动长江这条长河,使经济社会更具活力,以生态绿色发展示范,为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做出样板。
于国家,率先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体系,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人口经济集聚承载作用,优化国家总体空间,提升区域发展效率,带动空间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的同时,带动提升国家竞争力。
着力点
把推进行动落实在具体项目中
主持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刘志彪: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可能遇到各种显性和隐形障碍,要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分类改革和制度创新,就具体问题一项一项分析和解决,坚决避免在一体化的广泛领域中发抽象的议论,把推进行动落实在具体的项目中。
第一,竞争性产业部门。在竞争性产业部门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不是政府去详细地规划、规定哪个地区布局什么产业,生产什么产品和服务,而是要减少政府管制,实现开放的充分竞争,以竞争实现市场协同,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的目标。即使各地的企业在投资领域的项目有所重复,但也是市场竞争无法避免的,是分散决策中的合理现象,也是市场竞争所需要的。市场其实不怕竞争也不怕项目的重复投资,怕的是没有竞争的垄断,怕的是缺乏收购兼并机制,怕的是无法正常退出。
第二,公共品生产领域。公共品生产领域推进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工作,主要在基础设施的超前规划、建设的统一指挥和连接点的互通、管理协调上的一致性等方面。因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特征,各地政府必须主动让渡有关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权力,根据一体化协议交给某个机构统一行使,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协调公共利益。
第三,民生性消费领域。这个领域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其实质效应是均等地区间、城乡间在公共福利上的差距。地区间民生发展水平差距的平抑,要通过生产率差距的缩小和分配调节逐步来实现。
第四,科技创新领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利用一体化的统一大市场功能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国家已经赋予上海要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任。如果能够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充分利用江浙皖的科教资源、人力资本和产业基础,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进程将会被大大压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科技创新合作是外部性最大的事情,制度设计稍有疏忽,就很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从而使合作进程受阻。这提示我们,对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的问题,要有严密的机制设计,对政府出面干预研发合作的实际效果,也要有清醒的预判。
推进长三角市场一体化,难点和根本在于治理机制
徐宁:推进长三角市场一体化,难点和根本在于治理机制。是不是应该围绕长三角区域“一盘棋”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各种行政协调机制?其实不然,以行政手段解决“行政区经济”体制中的行政问题,是没有出路、没有前途的。我们应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把内生于发达市场经济的竞争政策作为推进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手段和机制。
第一,提倡和鼓励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协调发展。改革对地方政府官员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把实现一体化发展而不仅仅是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目标作为地方政府官员的主要业绩,以此扭转其行为准则和压力机制;限制地方政府参与市场、干预市场的权力边界。这个权力应该主要限定在对市场公共利益的调节,而不能成为市场营利活动的追求者;签订一些具体的一体化发展协议,依照“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原则以政府间协商的方式,让渡某些公共权力给相应的长三角一体化机构,把竞争转化为合作。
第二,从区域内具体项目做起推进市场一体化。欧共体当年是从煤钢、原子能利用委员会的协调功能开始,一直发展到欧元体系建成,一步一个脚印,极其务实。长三角市场一体化需要协调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从破除政府公共项目的合作障碍开始,如消除断头路、区域轻轨建设、港口码头的委托管理或股权一体化等等,逐步消除户籍、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的障碍和难点。
第三,注意发挥企业尤其是企业集团的主体作用。鼓励区域内企业的收购兼并活动。发挥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建设产业集群中的一体化作用。依据国内企业之间的市场分工,构建链接各区域的一体化价值链,把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结合起来,在企业抱团走出去的过程中共同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我国有竞争力的丰富产能。
全力释放上海对内开放的龙头作用
孔令池:第一,全力释放上海对内开放的龙头作用。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当下,上海与长三角其他省市之间的关系,是优势互补,达成合作的平行关系。上海应不断强化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城市职能,加快构建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上海应主动逐步退出一般性的、劳动密集型、能耗高的制造业,重点突破证券保险、国际运输、信息服务、研发与技术服务、国际商务、文化和会展旅游等服务业领域,并借助上海总部经济发达的优势,将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投入的重心转移至产品设计和研发,鼓励企业将生产环节转移到长三角其他省市,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产业链配套,从而将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为交易成本和制造成本综合较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第二,合理推进异地产业园区合作共赢。鼓励品牌园区开发商加强与长三角园区共建,积极探索以“轻资产”模式为主打,输出品牌园区开发管理标准和品牌,与当地政府密切合作,有序推动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提升长三角各类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水平。发挥大企业、大项目在园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瞄准世界主流产业发展方向,坚持发挥大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共同集聚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根源性、创新型跨国公司,从产业链和创新链两个层面深度对接长三角园区发展。促进自贸区协同发展。利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江苏自贸区相继设立的契机,复制、优化、完善上海自贸区和浙江自贸区的各类创新机制体制,进一步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改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