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以法治助力和优化城市治理
2021-01-28 14:28: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王宇微

以法治助力和优化城市治理,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南京一直注重法治建设,切实发挥法治的规范、保障、促进、引领作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南京成为全国疫情发生后经济快速复苏及增长的典型城市,经济发展表现出良好韧性和稳健态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充分而得力的法治工作,包括及时有效的政策措施。比如,建立和运用“宁归来”平台,实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动态跟踪、精准溯源,及时成立涉外联防联控指挥部严防疫情输入,等等。可以说,正是南京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结合实际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有的放矢,并迅速、严格地执行,切切实实地以法治力量强化城市韧性,让南京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能够有条不紊、平稳发展。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大考,对加强和改进城市治理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建议南京从以下几方面以法治助力和优化城市治理:

一是政府注重领导指挥前瞻性,提升城市韧性。以科学预测和有效预防为核心职能,建设“前瞻型政府”。积极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规范和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有关安全的强制性标准,落实安全责任终身追究制。加强调研、提前谋划,结合党中央的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好南京法治工作总体布局。

二是加强市级区域合作,促进法治资源充分流通。市级行政区的范围使行政机构不仅能够灵活针对本市现实条件、文化背景等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还能够及时捕捉到市域范围内存在的社会问题并作出相应调整。从制定规章制度到交流司法案例,从法律人才吸收到学术问题研究都可以充分发挥市级行政区的灵活性,促进共同发展。

三是制定良法善法,重视程序制度建设。立法是法治之本,只有法律法规是良法善法,才能真正让公众在良法善法的治理下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社会治理有稳定感。要不断完善地方法规制度体系,完善立法相关工作,健全补短板、强弱项的法规规章和制度体系。建立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地方立法工作格局,积极推动创新名城、民生福祉、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立法,努力将南京的法治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四是重视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用“法智”让法律更“亲民”。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为普法工作开辟了新途径。这启示我们,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法智”助力,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城市治理”,利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构建“法智”平台。

五是执法公正、执法为民、人文执法。严格司法公正,搭建“互联网+监管”系统平台,完善审判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的社会满意度。在执法中普法,完善“四纵四横”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坚持依法决策,严格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公正文明执法,多一些换位思考、人文关怀,实现程序正义和实质公正,不搞“一刀切”“运动式”管理,让南京成为一座既尊崇法度又充满温度的博爱之都。

六是重视律师事务所发展建设,加强政府与律师事务所合作沟通。党委政府是市域治理工作的领头羊,政府各部门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涵盖社会各层面治理的指挥部。而律师事务所则是密切接触百姓生活、直接帮助民众处理和解决实际矛盾的地方。律师事务所与党委政府应当加强沟通协作。律所可以提供详实充分的数据信息,帮助党委政府对焦主要问题,并从律师的角度对政策制定提出建议。同时,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完善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参与决策、发挥作用的制度机制,完善法治建设监测评价和督察体系。

七是协调法律共同体共建法治力量。政府、司法行政机关、律师事务所及各类社会主体、市场主体应当形成共治合力,打破部门间、层级间的“信息孤岛”,充分实现信息共享,实现数据资源的深度整合。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来看,城市治理中广泛动员、联防联控、群防群治至关重要。因此,应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推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密切协同、良性互动。不断夯实城市治理的基层基础。要注重群策群力,畅通群众参与城市工作的多元渠道,把共治共管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市治理“全民模式”。

(作者单位:江苏新高的律师事务所)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