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共建南京都市圈,有利于推进国家区域战略发展。要打破行政边界,探索区域治理新机制,形成统一市场,加快形成促进各类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制度安排,加快江苏、安徽的协同发展,在产业发展、创新体系、生态环境等方面分工协作,实现区域内的融合发展。
南京都市圈是第一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都市圈,由江苏、安徽两省共同推进。苏皖共建南京都市圈有利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尤其是芜湖、滁州、马鞍山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有利于提升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高质量建设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有利于促进安徽产业高质量发展。都市圈建设能够有效整合都市圈内的创新要素,加速创新平台合作共建,推动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做到创新资源的双向输出和对向合作。共建南京都市圈有助于安徽在更大空间内形成产业体系和产业链,进而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在都市圈形成更加合理的功能布局和分工体系。
有利于优化安徽区域协调发展。南京都市圈建设推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南京都市圈有利于深化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升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从而推动安徽“一圈五区”协调发展。
有利于深化与沪苏浙协同合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批复《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健全同城化发展机制为突破口”。南京都市圈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安徽以共建南京都市圈为重要突破口,深化与沪苏浙协同合作,共同推动长三角区域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苏皖两省共建南京都市圈,首先是分工与协作:促进要素流动畅通,打破边界尤其是行政壁垒影响。打破行政边界,探索区域治理新机制,形成统一市场,加快形成促进各类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制度安排,加快江苏、安徽的协同发展,在产业发展、创新体系、生态环境等方面分工协作,实现区域内的融合发展。在资本要素流动方面,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消除都市圈内的市场壁垒,探索创新跨区域的投融资机制;在创新要素流动方面,推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加速科研机构、企业、高校等在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以共建创新平台、科研协作、共建园区等方式实现创新合作机制。
其次是融合与延伸:调整优化产业分布,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以增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为导向,聚焦打造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化调整都市圈内开发区、产业园区等优势产业平台,以产业链的延伸和融合,实现梯度升级的产业链协同发展之路,实现产业间的差异化的联动发展。充分利用都市圈各城市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南京作为全国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和现代服务业的优势,协同推进都市圈的数字供应链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业制造转变,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再次是打破与创新:打破区域行政封闭管理体系的制度性安排,创新健全同城化发展机制。作为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出台后第一个获批的跨省域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要打破行政区划中自我设限、自我循环等不足,尤其在交通资源、公共资源配置等行政区域化管理突出的领域,需要苏皖两省大胆创新,尊重都市圈发展规律,打破区域行政封闭管理体系的制度性安排。同城化主要表现为都市圈中的相邻城市实现资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使要素的流动不受城市距离和体制的约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城市间要素的通达。都市圈关键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同城化,这需要苏皖两省进行同城化发展中最重要的制度性探索,创新发展机制,推动发展成为功能性都市圈。
第四是保护与共享: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与生态空间保护,推进公共服务共享。《复函》中提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这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这需要苏皖两省建立合理机制。苏皖两省推动都市圈健全共保联治机制,完善跨区域生态环境的监管机制,推动各市共同加强生态保护,协同推动环境治理,打造绿色都市圈。在公共服务方面,逐步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共享,鼓励都市圈内中小学开展区域合作办学。建立都市圈智慧医疗平台,构建统一的医保信息系统等方式,提高都市圈就医便利性。推动都市圈内社会保障的有序衔接,建立统一开放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作者为安徽大学合肥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导、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