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安徽两省须按照市场共育、市政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护、机制共接的思路,以健全同城化发展机制为突破口,着力推动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建设、创新体系协同共建、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
都市圈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周边区域(包括城市、城乡边缘地带以及受其辐射的乡村地带共同发展的空间组织形态,是超越了行政区划限制的城市功能区域。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核心地区,地跨苏皖两省,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南京都市圈连南接北、承东启西,地理位置特殊,城市类型丰富,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实施南京都市圈发展战略,对于促进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竞争力有着显著作用。
江苏、安徽两省须按照市场共育、市政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护、机制共接的思路,携手共进。以健全同城化发展机制为突破口,着力推动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建设、创新体系协同共建、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把南京都市圈真正建成城市联络圈、资源共享圈、多元化发展圈,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
苏皖如何消除政策障碍、行政壁垒,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开放市场,进行科技、人才流动、产业密切合作以及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等至关重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苏皖共同谋划发展战略。苏皖共同开展南京都市圈中长期规划目标制定的研究工作。作为南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理应承担带动整个都市圈经济社会的发展重任,促进以市场驱动为主的产业和经济发展,按照自身的逻辑延展和布局。建立城市联席会议制度,互动信息,加强沟通,实现都市圈资源共享,提升南京都市圈空间协同治理水平,做好宁镇扬、宁马滁等城际功能和空间布局协同。扎实推进仙林—宝华、金牛湖—天长、淮安—宝应、溧水—溧阳、苏皖合作示范区(溧阳—郎溪—广德)等地区空间协同。支持宁淮特别合作区,开展空间规划协调。
二是构建起都市圈生态竞争力评价体系。从经济社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三个支持系统构建起都市圈生态竞争力评价体系。支持系统包含12个二级指标的都市圈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经济社会包括人均GDP(万元/人)、科学技术支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亿元万人)、第三产业比重;资源节约支持系统包括万元GDP综合能耗、每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每平方公里工业烟尘排放量(吨)、每平方公里二氧化硫排放量(吨);环境保护支持系统包括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污水集中处理率,每平方公里绿地面积(公顷)从而赢得未来发展的更大优势。
三是建设同城化都市圈交通体系。苏皖共同编制南京都市圈综合交通规划,对区域内的公路、水路、铁路、航空、轨道交通、城市公交以及管道运输、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和发展等进行统一规划,统筹规划和布局区域内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区域内交通设施的整合与协调。加强和完善都市圈内部跨城市通道的建设,并做好城市内交通网之间的衔接,形成内外交通紧密衔接的立体化、高效化交通体系。推动南京北站、北沿江高铁、宁淮城际铁路、宁宣铁路、扬镇宁马铁路、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宁滁蚌(亳)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以及推动实施宁扬城际铁路、宁马城际铁路、宁滁城际铁路、南京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等。构建跨城市的区域交通综合管理机构,实现交通管理的一体化,协调各城市交通管理机构,提高区域内交通管理的综合效率。同时加强区域内交通体系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实现都市圈交通信息一体化。
(作者为江苏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