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凝聚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
2021-03-31 15:36: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王树华 王文心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要将都市圈规划这张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离不开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总体目标与年度工作的有效衔接,要做到既体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又强化规划实施的有序性。

江苏和安徽两地需要以践行新发展理念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引领,以推动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在强化组织保障、完善市场机制、推动互联互通、加强规划与实施有效衔接等方面通力合作,不断凝聚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我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从组织上保障都市圈规划落地见效。南京都市圈跨省协调并无现成的案例可供借鉴。这就特别需要江苏和安徽两地密切府际协作,通过构建强力高效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来推动改革创新、政策会商和项目对接。首要任务是参考长三角成立区域合作办公室的做法,探索建立南京都市圈区域合作办公室,通过制度化、组织化的安排,推动建立区域协作长效机制,主动做好城市间的衔接沟通,为都市圈内各城市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体系,三个层级各司其责、协同推进。

二是加强市场导向,从体制上凝聚都市圈建设合力。推进南京都市圈建设需要构建基于市场导向的经济运行机制。从宏观层面来看,推进都市圈区域一体化,需要探索构建基于市场导向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对区域共建项目进一步完善都市圈内各城市间的GDP和税收分成等利益分享机制。从中观层面来看,推进都市圈产业一体化,需要加强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的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一方面,对于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来说,要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在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的同时,着力加强对都市圈内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另一方面,对于都市圈内其他城市而言,要各扬所长,优势互补,在做大自身特色产业的同时,与南京加强产业配套,着力打造基于产业链分工的利益共同体。从微观层面来看,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需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基于市场利益导向的激励机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都市圈各领域建设,形成都市圈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是加强互联互通,从服务上保障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实现跨省级行政区域的协同发展,各要素在都市圈内自由流动是前提。为此,必须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来实现都市圈内的互联互通。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打通省际“断头路”,提升都市圈公路通达能力;加快推动南北沿江铁路建设,逐步构建以南京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络,着力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实现都市圈内主要城市半小时通达;加快构建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区域机场体系,进一步提升南京航空枢纽服务都市圈的能级。加快推进港口资源整合,着力建设优势互补、市场合作的现代化港口群。另一方面,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围绕“共建、共享、一体化”发展目标,不断创新公共服务合作机制,拓宽公共服务合作领域,提升公共服务合作水平。要建立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都市圈网上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推动都市圈就业创业服务一体化。

四是加强衔接协调,从执行上保障各项任务有序推进。首先,做好都市圈规划与各专项规划、各地方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都市圈各专项规划及都市圈内各城市发展规划要与都市圈规划有效衔接,促进都市圈发展“一盘棋”,在都市圈内各区域和各领域的发展规划上,既要给予各地、各部门充分施展的自由空间,也要保持个体目标与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实现整体协同与局部发展的有机统一。其次,做好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的有效衔接。围绕都市圈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和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确保规划项目落地和有序推进。再次,做好总体目标与年度工作的有效衔接。都市圈规划一般着眼于中长期发展目标,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往前走。因此,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年度计划,重点突出、以点带面,从易到难、梯次推进,建立分层分类落实推进机制,确保都市圈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王树华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王文心为南京市发改委区域经济处一级主任科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