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借鉴欧洲城市群发展经验
2021-04-07 15:38: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费爱华 王飞

推动南京都市圈为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贡献力量、做好楷模,一方面需要总结自身20多年发展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应放眼全球,从国外发达城市群的规划和建设中获得启示。

如何推动南京都市圈规划和建设更上台阶,为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贡献力量、做好楷模?一方面需要总结自身20多年发展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应放眼全球,从国外发达城市群的规划和建设中获得启示。

由伦敦都市圈、巴黎都市圈、莱茵-鲁尔都市圈、兰斯塔德都市圈及安德卫普都市圈等组成的欧洲城市群,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同时至今仍旧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城市群。其发展历程及成功经验,对南京都市圈下一步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是健全都市圈一体化协调机制,发挥政府规划的引导作用。欧洲的都市圈是在工业革命拉动下“野蛮生长”形成的。都市圈的涌现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大幅提升国家实力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负外部性”现象:大城市周边地区发展迟缓,相邻城市重复建设、土地浪费,人口密度过高造成疾病流行、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等。面对这些现象,欧洲各国政府及时通过规划、立法等手段积极介入,建立都市圈一体化协调机制,引导都市圈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南京都市圈是一个跨省都市圈,在一体化融合发展方面相对于其他省内都市圈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要打破省、市、县的行政壁垒,推进一体化都市圈发展规划;其次是建立良好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可借鉴法国“市镇联合体”的有益经验,创建都市圈一体化协调发展联合体,作为都市圈协调的最高决策机制;第三,需要通过立法机构促进地方法律法规一体化,使一体化机制具有地方法规的保障。

二是建设以“同城化”为目标的立体交通网络,推进都市圈的高度集约化。高速、便捷的交通联系是城市集聚在一起的必备条件,各城市之间要彼此合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劳动地域分工体系,就必须以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为依托。不断提高区域内的可通达性,可确保都市圈空间利用的高度集约与空间布局的多样性、差异性。以伦敦都市圈为例,该市采用的是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并重的交通发展模式。轨道交通方面,市域铁路以伦敦市中心的地铁为中点向外放射,连接了英国城市带的几乎所有城镇。城市地铁方面,2013年就拥有12条线路、400公里总长的地铁网,有效支撑了1600平方公里城市空间的发展。高速公路方面,主要由M25环路和几条外围放射性道路构成,环路将互不相连的环形放射公路连接起来,形成了“一环九射”的高速公路网。

南京都市圈地处长江经济带的“咽喉”区域,交通、通讯网络比较发达。下一步需要在以下方面着力:统筹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布局,鼓励各城市大力建设市域地铁、轻轨的同时,统筹规划好整体的轨道交通主轴对接、网络化连接问题,解决苏皖跨省交通中“断头路”和“瓶颈路”,进一步促进都市圈“同城化”的广度和深度。

三是推进各城市主导产业“差异化”,形成都市圈内部分工协作。一个成熟的都市圈,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拥有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城市各自发展有差异的主导产业,把产业链上的不同价值环节有效地配置在都市圈内各城市,实现合理有效的产业分工与产业网络,是实现都市圈及其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欧洲都市圈除伦敦、巴黎这几个核心城市以外,其他城市都各具特色,按照各自分工共同承担着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职能,这些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城市体系,使得欧洲都市圈长期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

以德国莱茵-鲁尔区都市圈为例。杜塞尔多夫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首府,以发展广告、服装和通讯业为重要产业支撑;科隆工业以军工、冶金、机械、化学、制药、炼油、火电、纺织等为主;埃森德的传统产业是采煤、钢铁、机械等,经转型发展了商贸及教育、电子等新兴产业,成为鲁尔区服务密集产业中心;多特蒙德由钢铁、采煤及啤酒业等传统的支柱产业,转型发展以保险、零售、物流、信息及微技术等为主的服务和技术产业,并依托德国最大的运河海港和足球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贸易中心与体育中心;杜伊斯堡现为全国最大河港,以吞吐煤、铁矿石、石油、建筑材料等为主;波鸿是鲁尔区中部中心,有著名的德国矿山博物馆,凭借高校科研力量成为了科技中心。

南京都市圈各城市要专注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集聚度和规模效益,形成竞争优势,合力推动整条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和壮大。都市圈内“后发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规划和引导本区域的产业布局,既要主动“迎合”都市圈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更要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避免“弱而全”,通过与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良性竞争、分工合作,嵌入全球经济网络。

四是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增强都市圈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提升都市圈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欧洲都市圈城市间良好有序的交通、信息网络及人、财、物等要素的无障碍流动,使得创新要素在同一区域空间内集聚,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

南京都市圈本身名校众多,集聚了大量科研人才,需要在激活创新、创业要素的“软环境”上进一步下功夫。要推动技术创新要素合理流动、技术成果共享、区域协同创新及科技创新评价等机制体制的创新,搭建以都市圈为载体的区域创新平台,为科技协同创新与成果共享扫除人为的障碍。同时,还要大力弘扬“敢闯敢干”精神,提升科技人员创业热情与动力,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等。通过营造“肥沃的土壤”,让创新要素在都市圈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分别为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副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