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象
2021-06-02 16:26: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陈晋

观众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参观︒新华社

编者按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文章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切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

文章指出,要通过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本刊今日刊发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会长、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的文章《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象》,从学好党史中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关于学党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史明理”要明白三个道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加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坚定“四个自信”;“学史崇德”,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在100年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伟大精神和红色基因;“学史力行”,就是实践,办实事,开新局。

研究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出发?是怎样出发的?他们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象?可以为我们领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带来一些启发。

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知识分子

把握大势后的共同选择

中共一大前,各地早期共产党组织成员有58位。参加一大,到底有多少代表?有12人之说,有13人之说。新近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的表述方法是,先列出12位代表的名字,再加一句:“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出席了会议”。这样讲,是叙述性的,很客观。他们代表着全国58名党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知识分子把握了大势以后的结果。当时的大势有三个方面。一是五四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可以从介绍过来的各种理论思潮中选择一种来救中国;二是十月革命给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一种新的救国道路;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陷入萧条,再加上巴黎和会无视中国对山东主权的诉求,使人们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非常失望,甚至反感。

这就是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大势所在。

为什么说58个人的选择,算是把握了大势?真理从来是先由少数人掌握,在实践中比较,逐步得到大家认同的。这是个规律。

实际上,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不止这58个人。

不在58个人当中的一些人,也应该视为建党群体。比如说蔡和森,从文献资料上看,他较早提出党的名字叫“中国共产党”。1920年7月,蔡和森在法国的一个会议上就提出:要“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这年8月,他写信给毛泽东,再次表达了这个主张。当时,陈独秀在上海准备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陈独秀还曾经想过我们党叫什么,其中一个方案就叫“社会共产党”。所以蔡和森虽然没有参加一大,也不在58个人的名单当中,长沙早期共产党组织里面也没有他,但是他的地位和贡献跟58个人是不相上下的。

再比如说,恽代英也不在58个人里面,他在1920年夏天组建了一个“波社”,实际上就是布尔什维克党。

四川当时比较闭塞,吴玉章、杨闇公(杨尚昆哥哥)不知道当时已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建立了中国青年共产党,而且还给共产国际写了报告,说明中国青年共产党的创建和他们的组织结构。后来听说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他们立刻把中国青年共产党解散,然后参加中国共产党。

张太雷,他是属于58个人里面的,在北京参加了李大钊领导的早期组织,受李大钊委派到苏联,还担任共产国际远东局中国科科长。他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大会上发言谈到中国国内共产党组织的建设。而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正式成立。他参加大会的时间是1921年6月,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7月23号才开会成立的。他的发言已收入《张太雷文集》,讲的内容水平很高。

总体上说,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选择共产主义,是个大趋势。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三个特点注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精神气象

一大前,各地党的早期组织成员,可叫做建党群体;一大以后到大革命失败前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可叫做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这两拨人,可统称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有什么特点?有三大特点,这三个特点注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精神气象。

一是知识分子出身

58个第一批党员,基本是知识分子,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共性。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理念,首先在知识分子中间传播,被知识分子接受,知识分子掌握了这个思想武器,再去动员发动工人和农民。而且知识分子要创立一个党,它代表谁?自然就是马克思主义说的,去代表无产阶级。后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做出了很大的创造,它代表的除了工人阶级还有农民等,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代表中华民族利益。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信仰,是经过各种理论思潮的比较,他们对自己的信念有理论自觉和政治自觉。

我们来看毛泽东选择共产党,或者他确认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过程。1921年元旦,在长沙新民学会会员大会上,毛泽东让大家讨论新民学会的走向,说我们要选择信仰,选择什么大家讨论,各抒己见。毛泽东总结说:摆在我们面前五种选择,社会政策派、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列宁的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罗素温和的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经过反复比较研究,觉得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我们可以采用。他是通过比较的。而且,他还认为,其他的方法途径主义,有的是理论上说得通,但实际上做不到。毛泽东当时还告诉大家,把新民学会的宗旨,改成“改造中国与世界”。

毛泽东写信跟蔡和森谈道:我们选择共产主义不是说放着更好的路不走,偏要走这条路,而是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情况下的一种“变计”,意思是只能走这条路。

这就是知识分子建党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可以说,这代人对马克思主义行不行,社会主义好不好,共产党能不能干成、有没有未来,是反复思考才作出选择的。多数人都有发自内心的信念,对初心使命有恒心,能坚持。有人统计,58个人当中,后来被开除或脱离党组织,叛变投敌的,也就8个人。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有文化艺术气质,而且很方便把自己的革命意志、政治信念,转化成一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表达出来鼓舞人。

这是一般政党很少有的特点,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把信仰转化成文化自信的可能性或途径有很多。

陈独秀、李大钊他们都是文化大家、宣传家。陈独秀是研究文字学的,他在研究“小学”这个问题上造诣比较深。李大钊学法律出身,他的诗歌写得好,写了大量旧体诗,五四运动以后还写新体诗,留下8首新诗。其他写诗词、散文的很多,像瞿秋白是作家、翻译家,印章刻得很好。这种文化气质对他们的信念有什么影响?

举个瞿秋白的例子。他翻译过国际歌。牺牲的时候,敌人把他押到山坡上,他不让刽子手在后面开枪,在前面开枪,他专门找一个地方,说:“此地甚好。”还说人生有大休息,有小休息,过去忙于革命,很少大休息,现在我可以大休息了,然后从容面对刽子手。这种信念、这种境界、这种精神气象,我觉得就是这代共产党人的文化气质,带来的对政治信念的自信。那种崇高感,是在死亡面前,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从容和淡定,背后是信念的坚定。所以,毛泽东说,方志敏、瞿秋白是“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陈毅,早期写过小说,后来写诗。在梅岭被围的时候写下: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今天要断头了,怎么想?创业很难,身经百战,死了很多人,我要死了。虽然要死了,但是我要到泉台(相传是阴间和阳间的接合部)那个地方,把比我先死的部下们召集起来,在地狱里面也要造阎罗王的反,要革命。他通过诗歌把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传达出来。

毛泽东不用说了,他一生都是诗人,越是逆境、危急的时候,他的诗情越张扬,写的诗越好,长征当中写的诗都是经典之作。

周恩来,虽然写的诗不是很多,可不能小看周恩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他年轻的时候是写新诗的,也有一些旧体诗,比如我们熟悉的“大江歌罢掉头东”等,五四前后他写新诗,中央文献研究室还出了周恩来青年时期的诗选,有很长的新诗。甚至到晚年,上个世纪60年代他还跟他的侄辈说,我年龄大了,早晚有退休的一天,退下来以后我就写长篇小说,而且题目都想好了。他说巴金写过一部小说叫《家》,很有名,读了以后觉得巴金这个小说对封建家族的描写和结构,与他感受到的封建大家族的情况还有距离,他要写一部长篇小说,叫《房》,就写他们那个周氏家族。周恩来荡漾在内心深处的文化气息,弥漫着共产党人的牢固信念和深刻的理性思维。

这就可以理解早期共产党人,确实是被先进文化武装起来的。所以说到关键时候,到曲折的时候,他们是不会灰心丧气的。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大浪淘沙。知识分子出身,有理论,有信仰,但终归要和实践结合,和工农结合,才能成熟,才能奋斗到底,才有未来。因此,一路前行,就会出现大浪淘沙的情况。早期有的共产党人,后来也有落后于时代的。早期共产党人,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人,是主流。他们经受住了考验,走到新中国,或者在路途当中倒下去了,牺牲了,这是主流。第二种人,一部分脱党,大革命高潮时有5.8万党员,后来大革命失败以后只剩下1万多人,其中不少被国民党给杀害了,其他人到哪去了?脱党了。但好多人脱党而不反党,思想理论上甚至包括信念上,他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做进步的事情和工作,这种人不少,包括一些著名作家、理论家。比如李达、郭沫若,他们依然在宣传先进文化。第三部分人,是走向反面的,从“红船”出发,但是半途当中跳船了,跳了以后还要拿斧头去凿共产党这艘船,包括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等这些人,这是极少数。

二是大部分人中等家庭出身

除个别外,大多处于中等家境。一般来说,他们有往上走的冲动和能力,经过奋斗,都会有比较好的前途。但他们的冲动和能力,改变了方向,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加入到中国共产党,不是为了谋个人的出路,而是为改变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初心使命是明确的。而且,选择了共产主义以后,基本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对待家庭的概念、对待财产的概念。

比如说张太雷是天津北洋大学毕业生,他的毕业证都印好了,但他没有去要。至今张太雷的毕业证还放在天津大学,作为他们的镇馆之宝。那个时代北洋大学读法律的毕业生出来以后,找工作或者说未来的前途,那是不得了的,他不要了。

彭湃是大家庭出身,当时有种说法,乌鸦都飞不过彭家的田产。乌鸦在天上飞,要跨越彭家的田地,中间都要休息一下,这是个比喻。但是他把田契烧了。

这说明,他们不是为谋个人的出路参加中国共产党,这一点很重要。他们一般都有比较高的道德标准,有高远的追求,胸怀境界不一般。

比如毛泽东,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到同学家里做客,那位同学当着他的面把仆人叫来说:我今天来客人了,你到街上去买几斤肉,作了仔细交待。毛泽东此后就不跟这个同学来往了,他觉得怎么能斤斤计较做这些事?他想的是:社会、国家、民族、人民、世界。新民学会的宗旨,开始是“砥砺品性,改良人心风俗”,后来毛泽东改成了“改造中国与世界”。

由此我们就能体会毛泽东为什么在延安时期能够写出“老三篇”,提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这种道德感带来两个特点:一个是自我牺牲精神,为了别人,为了集体能够付出自己;第二个是同志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纽带。

什么叫同志关系?我举个例子,比如瞿秋白,1920年以记者身份到苏联,写了两本书,《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在苏联时,看到这个国家物资紧张,到处饥荒,他有一块金表,就把金表捐献给了苏维埃政府。在苏联采访的时候不能没有手表,苏维埃政府又回赠了他一个钢制作的怀表。瞿秋白就戴着这个怀表工作。

1931年,茅盾(沈雁冰)的弟弟沈泽民从苏联回来,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让他到鄂豫皖当省委书记,临走的时候,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去看他,就把这块怀表送给沈泽民,理由是:你到苏区可能要指挥打仗,需要怀表。

沈泽民戴着怀表到了鄂豫皖,他指挥红25军打了几仗,其中一仗跟军事干部徐海东等人发生分歧,最后按照沈泽民的意见干,结果打了败仗。后来他主动找到徐海东承认错误。临走的时候,一看徐海东手表没有了,就问:你手表呢?徐海东说不小心摔坏了。沈泽民说我身体不好,要休养一段,你在前方打仗不能没有手表,就把怀表送给徐海东。徐海东戴着这个怀表在鄂豫皖战斗,领导红25军长征,直到抗战。

1939年,徐海东在115师当旅长,中央让他到苏北新四军去,任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临走的时候,他去见彭德怀,把这块怀表送给彭德怀当做纪念。还说,这个怀表是沈泽民送给我的,沈泽民说是瞿秋白送给他的。而当时瞿秋白、沈泽民已经牺牲或病逝了。

彭德怀戴着这个怀表指挥了百团大战等。1946年新疆释放了一批共产党人,128人回到了延安。彭德怀听说其中有瞿秋白的妻子杨之华,想到这个怀表最早的主人是瞿秋白,就找到杨之华,把怀表完璧归赵。怀表最后是物归原主了,但最早的主人瞿秋白已经牺牲了。现在,这块怀表收藏在国家博物馆。

这就是同志关系。哪怕我们在工作当中有争论,没关系,但感情牢固。而且当时表达感情的方式,就是把最珍贵的和最需要的东西给对方。这就是那代人的感情,他们对财产的概念。

三是年轻人,充满朝气,使党充满活力,一开始就有强大的生命力

100年前建党的那批人,除了极个别属于当时的80后,基本上都是90后,主体是95后,还有00后。参加一大的,就有19岁的中学生。100年前就是这些人,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参加中国共产党的人,大多也是年轻人。所以中国共产党是个年轻的政党。年轻人对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几乎很难复制,因为那一代人,基本上接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洗礼。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确实是干大事的。从年龄结构来看,大革命失败前,除了陈独秀外,在中央领导工作的,大都是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人,所以陈独秀当时在党内的外号叫“老头子”。

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央领导层工作的,仍然是年轻人。瞿秋白、李立三先后主持工作,当一把手。瞿秋白那时28岁,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时29岁,王明27岁取得了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博古24岁时成为党的总负责人。

还有,任弼时进入中央政治局时23岁,24岁便任政治局常委。邓小平25岁到广西领导起义,陈云进入中央政治局担任常委也就29岁。在根据地指挥打仗的红军的军长、师长,也大多是20多岁的人,像萧华,还不到20岁。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和各地根据地闹得那么红火的局面,红军的发展也进入高潮,主持中央工作的人多年轻。

年轻人想问题比较乐观,往前看,着眼未来,遇到大事敢干、敢承担,敢于发表意见。敢想敢干,充满活力,充满激情,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很重要的政治优势。

(作者为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会长,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