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推进“文学之都”建设融入城市文化生活
2021-06-02 16:19: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谭志云 付启元

从世界其他城市来看,“文学之都”建设可以有效地整合城市文学遗产、重塑文学空间、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南京应该进一步发挥“文学之都”“水塔”效应,提升文学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水平,对接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推进“文学之都”建设融入城市文化生活,提升南京国际知名度、美誉度。

目前,世界一些城市在“文学之都”建设上有一些比较好的做法。一是整合城市文学遗产。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文学之都”殊荣的城市,爱丁堡对市内作家故居进行保护。都柏林在城市街头巷尾小型公共空间注入文学元素,街头、码头甚至游船上都有作家雕像或画像,并修建了3座以作家命名的大桥。

二是打造城市文学空间。爱丁堡对作家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建设作家博物馆,展出罗伯特·彭斯、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和瓦尔特·司各特三位文学巨匠的手稿及事迹等。此外,还建有苏格兰文学馆和爱丁堡文学区。都柏林文学资源丰厚,建设了都柏林作家博物馆、萧伯纳纪念馆、叶芝故居纪念馆和叶芝纪念大厦,一些酒吧和咖啡馆也成为著名作家纪念地。

三是发展文学创意产业。爱丁堡拥有50家出版社,是世界出版业中心,每年8月举办的国际图书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图书节之一,外延涉及艺术品拍卖会等专项文化活动,文学产业每年为爱丁堡创造的经济价值约为220万英镑。都柏林将作家故居、作家博物馆、作家雕像等文学地点打造成“文学遗产旅游专线”。墨尔本国际喜剧节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喜剧节之一,每年接待观众人数平均在40万左右。

与世界“文学之都”相比,南京在“文学之都”建设上尚存在一些短板。比如,资源整合度有待提升。南京是一座文学之城。如何充分利用南京丰富的文学资源,围绕“人(知名作家)”“物(文学作品)”“地(与知名作家、文学作品相关的地点)”,形成文学资源保护与展示的完整谱系,还有提升空间。再如,居民阅读率有待提高。近年来,南京扎实推进“书香南京”建设,成功举办“南京读书节”“江苏书展”“南京跨年诗会”,推广“共读南京”“世界名著与电影”“中华经典诵读”等品牌阅读活动。但与深圳、苏州相比,在城市阅读综合指数、个人阅读综合指数上还有差距。国际能见度也有待提升。与爱丁堡、都柏林等城市相比较,南京“文学之都”国际能见度低。主要表现为文学创意节庆影响力不大、南京文学IP外推不足,缺乏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文学旅游资源也未进行全面规划与策划。

建议南京推进“文学之都”建设融入城市文化生活。一是发挥“文学之都”在城市建设中的“水塔”效应。南京是一座创作之都、阅读之城,建议出台“南京市世界‘文学之都’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南京市世界‘文学之都’品牌战略”“南京市世界‘文学之都’行动纲要”,从点线面维度有序铺开“文学之都”建设的战略,让南京成为文学史实的直观呈现,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源头活水,提升南京“文学之都”的时代价值。

二是提升南京文学资源的保护利用水平。对文学作品中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场景实践,打造南京城市文学景观,积极发挥文学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标识性作用。依托文学资源的基础性、辐射力和渗透性,发挥文学所具有的文本资源与智力资本作用,加强对文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推进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和版权交易,优先发展图书出版、数字出版、版权运营等文学产业,带动戏剧演出、音乐、电影、设计、展览等相关产业发展,不断丰富文学资源所提供的艺术享受和精神滋养。

三是打造“文学之都”系列创作品牌。积极在完善政策、增加投入、表彰奖励等方面形成配套制度,成立文学基金,推动实施“国际知名作家南京驻地计划”“青年作家计划”“文学大使计划”等,做大做强“南京作家群”,打造文学创作品牌。加强南京与友好城市、世界其他“文学之都”的对话交流,在文化人才培养、文学传播推广、文学期刊建设等方面形成具有影响力与权威性的文学交流品牌。

四是打造新型城市文学空间。设置文学地标,建设以世界文学博物馆为核心的国际交流平台,建设与文学名家和文学名著关联的文学小镇、书香小镇、文学会馆等,打造“城市文学客厅”和“文学场所网络”。升级改造“实体书店+”模式下的独立书店或集合多种业态的“复合式书店”,推动公共阅读空间进医院、进银行、进地铁站,打造开放、包容、多元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创新阅读体验新形式,推动5G、智能终端设备等技术在文学产品、阅读中的应用,实现现代科技手段与阅读的有机深度融合,丰富“文学之都”居民的阅读新体验。

(作者单位:南京市社会科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