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创新发展
2025-04-02 15:28: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曹清华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使思政课活起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将“推进教育数字化”作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积极探索当前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应然逻辑与实践路径,助推思政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好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以数字化赋能思政课教学“精准化”“沉浸式”“生活化”转向,让数字化激活思政课教学新样态。

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精准化”转向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有效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教师要在把握青年学生群体特征、心理特点和感官规律的基础上,善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内容向“精准供给”转变。

利用数字技术精准识别教育对象。可以借助人工智能(AI)技术等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情感需求、行为轨迹等进行动态调研和数据搜集,基于多模态、多场域的基础数据进行学生群体及个性化画像分析。通过学生的算法画像和数据捕捉,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当前的学情基础,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善用数字技术精准丰富教学资源。可以利用算法推荐等技术丰富教学素材,筛选资源、聚合资源、重构资源,打造多样化、立体式、全方位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学段、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需要,精准丰富教学内容。

运用数字技术动态研判学生学习效度。依托数字技术可以高效、动态地获取学生学习效果反馈,提升教育反思和优化效能。既可以及时有效地排查思想隐患,针对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动向进行把脉分析,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前瞻性,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有针对性地实施、调整、优化教学策略及方法,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沉浸式”转向

沉浸式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打造具有浸入性的叙事场域,引导学生进行主体性参与和沉浸式体验的教学方式,这一方式可以有力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人工智能(AI)等为典型代表的数字技术,可为思政课沉浸式教学场景、内容、氛围等的创设和打造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从而有力驱动思政课沉浸式教学的迭代升级和创新发展。

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可视化。当前数字可视化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为以教学内容可视化提升思政课沉浸式理论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人工智能(AI)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混合现实(MR)等技术的交互结合,可极大增强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可视化的呈现效果,使理论知识“立起来”“活起来”,可以借助以上关键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将思政课的道理、学理、哲理从文字转换成图像、视频、动画等多样化形式,进行“5G+XR+全息”等的可视化呈现,从而使思政课教学内容以崭新的方式“被看见”,使学生更直观地、真切地、深层次地感受理论的科学内涵,最终产生情感共鸣与思想共振。

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思政课教学场景的在场感。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些道理既要靠教师传递,也要靠学生体悟,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完成从身体“在场”到心理“在场”的过渡,进而不断增强对理论的认同。可以依托多模态技术、体感技术、适应性反馈技术等,突破以往平面视觉的感知局限,创设极具现场感、氛围感、代入感的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学生“直面”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在三维体验中实现强烈的感官触动和情绪感染,进而产生真切的思想体悟。

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生活化”转向

当今,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社会发展全领域,生活数智化加速演进,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表征的数字技术正勾勒出一幅“数智生活”场景,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生活化转向也是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的应然之举。

运用数字技术生成生活化教学话语。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而语言作为讲好、讲深、讲透思政课道理的载体,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可以借助基于海量数据的大语言模型(LLM)等,将文本语言、文件语言、学术语言等转化为接受度较高的接地气、通俗化的生活化语言,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生活化语言将思政课蕴含的深刻理论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好理解的语言符号,助推生活化教学话语的应用,优化思政课教学互动对话的效果。

依托数字技术实现全天候教学过程。思政课教学可以在数字技术加持下,依托“虚拟数字人教师”“AI助教”“智慧学伴”“智适应学习平台”等,打破实体空间界限、跳出既定时间局限,为学生提供随时可学、全程伴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课后灵活利用时间实现移动式学习,以全天候的教学过程助力思政课生活场景中的持续教学。这种无边界的数字智能伴学高度契合了学生对自主式、灵活式学习方式的诉求,是其学习过程的无限延伸,也是智能教育发展的新趋向。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