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体应对复杂环境的关键基础,是城市优化发展软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支撑。近年来,南京连续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全力向“国际一流”对标看齐,营商环境实力跃居全国前列。但面对新征程上全面打造科技强市、产业强市、人才强市的使命要求,仍然要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头号工程”,在营商环境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上取得根本性突破,推进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率先建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合、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营商环境成本最低城市,为经营主体解难题优服务。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打造法治环境最优城市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规范涉企执法的最新精神,进一步优化涉企执法的立法工作,深化“综研联检”机制,推行整合型“一站式”检查服务,坚决杜绝“多头查”“重复查”“随意查”等现象。
加强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护,高标准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国企民企平等对待,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探索个人破产制度改革试点,完善经营主体破产退出制度,加强企业产权和商誉保护,加快新领域新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
聚焦企业需求导向,打造服务效率最高城市
服务企业的每个环节、每个链条都是营商环境。全面加强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有效打通营商环境改革落地“最后一公里”,努力实现最优政策组合和最大整体效果,努力做到流程最优、环节最少、用时最短。
深化“亲清·一企来”热线集成式服务,完善涉企服务部门驻场专区联动联办机制和快速响应机制,为重大项目提供覆盖立项至竣工验收全周期的全流程服务,实现“政策直享、服务直达、诉求直通”。
注重倾听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声音,依托媒体、智库、商协会等各方力量,广泛征集企业“急难愁盼”诉求,形成事项清单,推进问题解决,形成全链条闭环式企业需求解决督办机制,切实提升企业办事感受度。
加强系统集成推进,打造运行成本最低城市
营商环境的竞争从拼单个领域单项政策,已经过渡到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的竞争。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反映问题需求,以“最多说一次”“一件事一次办”为目标,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破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堵点”“痛点”问题,构建政府、企业、社会良性互动的高质量体制机制。
用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科技成果转化税收减免等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收费,推进纳税便利化改革,持续为企业减负松绑。
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通过“贷款+外部直投”“认股权+贷款”等新模式为企业提供“股权+债权”融资服务,推进深交所科交中心南京专区建设,设立科创金融服务驿站,提供融资精准便捷服务。
促进管理数字转型,打造政务服务智慧城市
推进数字南京建设,以数字化驱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加快推进“一网统管”,做强“不见面审批”服务品牌,建设城市可信数据空间,推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实现“一件事”改革高频事项基本覆盖,提升城市数字智慧治理水平。
建立健全有序共享开放数据资源管理体系,统筹全市数据平台建设,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感知、区块链等共性技术赋能,加强信息归集管理,实现智能深度融合,打破部门、区域之间“数据孤岛”。
持续深化流程再造,推进并联式办理流程改革,全面推行智慧表单,探索推行环评、能评、水保、联合验收等全流程无纸化报建,提高项目审批智能化水平。
对标国际经贸规则,打造开放创新标杆城市
在全球经济低迷和政治动荡频仍的背景下,国际层面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越是严峻越需要南京等具有标杆示范性的区域主动作为,更大力度扩大高水平开放。
对标世界银行和国家发改委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确定营商环境重大改革事项进行集中攻坚,着力解决“碎片化”和“单兵突进”问题,加快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体制机制。
放大“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叠加优势,率先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政府采购协定》(GPA)等国际经贸规则,先行先试加强探索,扩散制度创新红利,加快形成公平透明、普惠友好、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
支持包容审慎监管和容错创新,推进依法监管和人性执法,引导企业践行ESG行动理念,争取高技术人才移民试点,探索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监管,支持各区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打造区域特色营商环境名片,为全国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南京智慧”和“南京方案”。
(作者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