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为产业发展添动力增后劲
2025-01-16 16:56: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张二震

产业是南京立市之本,经济发展之基。刚刚过去的2024年,南京产业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发展亮点纷呈,显示了南京产业发展的强大韧劲和巨大潜力。在《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研究报告》中,南京位列全国第8位,制造业实力十分扎实。去年,南京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3家,居全国第四。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1家,居全国第六。目前,南京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已集聚1500余家企业,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在工艺装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增材制造和自动化成套装备领域均已培育出一批链主型龙头企业,已集聚埃斯顿、南京工装、音飞储存、科远智慧、菲尼克斯等一批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的链主企业。2023年,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2家,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4家,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6个。截至2023年底,南京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累计达到7家,总量约占全省1/5、全省第一。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南京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主要是: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有效需求不足等。

但南京作为省会城市、特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产业基础雄厚,在科教、人才、枢纽、开放、市场、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明显。只要全市上下“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为产业发展添动力增后劲,南京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一定会得到充分释放。

稳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是我们的家底,绝不能丢掉。南京的比较优势之一,就是传统产业强,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西方国家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忽视传统产业,造成了产业“空心化”。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低端环节不是低级环节,它们都是产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是要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南钢牵头申报的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就是明证。南京是“智改数转”标杆城市,这一工作做好了,就会对南京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去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南京提出提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材料、航空航天”六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基础软件,加强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研发和大模型应用孵化。推动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材料等产业,加快成长为支柱产业。培育壮大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特钢材料和大飞机等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培育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等潜力产业集群。虽然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持续突破、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发展基础持续夯实,但与同类城市相比,还缺乏万亿级产业、链主式企业,还需进一步做大做强。

优化未来产业发展生态

南京要高度重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积极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发挥通用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低空经济等6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集聚效应,强化延链建圈,积极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构建“未来场景—试点示范—推广应用”全链条机制。聚焦量子科技、类脑智能等前沿领域,多方向多路径开展技术预研,形成先发效应。我们看到,南京的低空经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产业有序布局;构建2000亿元“4+N”产业基金集群,与五大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合作设立300亿元投资基金,助力战新产业提速发展。这些都将加快南京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与活力。

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

主要方向是深化“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培育壮大碳管理服务、供应链服务等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以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区域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支持科创票据债券、科技保险、基金份额转让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持续提升总部经济、平台经济能级等,为南京产业发展赋能。

(作者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苏新时代自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