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中共南京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指出,“以产业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产业形成发展的重要力量,专注于细分市场,具备较高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近年来,南京围绕落实产业强市的发展目标,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优化,形成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群体规模与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局面。
发展势头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规模持续壮大。南京聚焦产业强市的发展目标,不断致力于壮大“十百千万”梯次发展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国家专精特新企业数据,2024年,南京新增12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数量在全国排名第六、全省第二,总数达到33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302家,位居全省前列。截至2024年底,南京已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424家。尽管全国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评审通过率不足25%,但是南京通过精准的培育策略,达到了超过46%的通过率,位居全国GDP超万亿城市之首。
创新能力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南京专精特新企业始终坚持创新导向,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从专利情况看,2023年,南京上榜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的107家企业已拥有近9000项专利,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占比达一半以上,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根据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数据,2023年,中心累计备案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2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1家。在创新赋能下,2024年南京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4家,涌现出了一大批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小巨人”企业。
服务保障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撑体系持续健全。一方面,南京先后出台《南京市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南京市深化校企协同创新建设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示范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积极实施梯度培育和精准化要素保障和服务工程,从认定程序、财政支持、平台建设等方面强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支持机制。另一方面,着力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服务体系建设,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系统性、专业化、全过程资本市场金融服务。自2023年以来,南京有10家专精特新企业成功上市,占全市新增上市企业数量近一半。此外,南京还积极完善专精特新服务协调机制,为专精特新企业精准对接供需、技术、金融等各类要素资源,为企业制定“一企一案”的服务方案,以及提供专业性、实践性的辅导与指导。
接下来,南京要积极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围绕梯度培育、创新驱动、强链补链、精准化要素保障等工程,不断完善政策与服务保障,推动专精特新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更好彰显省会担当作出示范引领。
一是持续壮大耐心资本规模,构建具有战略定力的金融支持机制。聚焦“2+2+2+X”创新产业体系,围绕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以及产业链高端环节,完善金融支持机制。一方面,引导各类外部金融资金有耐心做“时间的朋友”,强化金融机构逆周期布局,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推广无还本续贷、循环贷等中长期的“连续贷+灵活贷”产品,更加注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投资价值和技术价值,回避概念炒作,在企业不同成长阶段提供耐心资本网络,以匹配企业从“蚂蚁雄兵”成长到“大象”的创新周期。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多元化的专精特新专项贷款,建立健全各类财政专项担保机制,探索“商行+投行”“债权+股权”“融资+融智”等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服务模式,形成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的外部环境。
二是巩固专业化优势,引导企业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发展机制。加快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壮大要注重“点线面”结合。引导企业以“点”为本,持续巩固专业化和特色化优势,深耕细分市场,提升精进经营水平,研发特色化产品和技术;更加聚焦培育对象与国家重点支持领域的潜在关联性上,以重点支持领域高度契合的产品为中心,强化技术创新点以及对产业链的贡献度。产业链拓展方面,聚焦“4266”产业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尽快形成专精特新企业间协同发展效应。市场拓展方面,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专精特新企业“抱团出海”,针对性加速培育专精特新AEO企业,强化“AEO+经核准出口商”同步培育机制,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无缝获得“双资质”,大力促进专精特新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
三是提升企业数字化集成能力,建立健全数字生态网络发展机制。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要兼顾“小而轻”和规模经济优势,加快构筑完善的数字化支持系统,优化数字生态网络,增强专精特新企业数字网络的接入能力和集成能力。加快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应用,培育数字化服务商,集成开发“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重点打造应用样板,批量化复制推广,打造一批数字化改造样板。建立健全数字化生态网络。充分依托数字经济时代产业链体系重构和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发展的契机,鼓励和支持行业内企业共建一体化的数字网络系统,形成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提升网络接入规模,最大限度提升网络的经济价值。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集成应用。鼓励和支持企业打造内部的数据中枢,提升装备的可接入水平和装备间数据交互能力,加快形成以数据要素赋能智能生产、智能管理和智能决策的体制机制,推进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
(作者卞元超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郑琼洁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南京政务舆情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