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化底蕴
2025-10-22 16:25: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夏明月 陈冬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文指出:“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提出以来,已成为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天材之利”“以为民资”“敬天明法”“协和万邦”等哲学观念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第二个结合”的生动体现。

科学自然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继承发展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中国古人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即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的论断。先秦的道家也有论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等观点。在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等论述,又增添了敬畏自然的内容。到了宋代,张载的“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之论,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的说法;朱熹的“理一分殊,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则系统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宇宙的根本秩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2014年3月,他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阐明:“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2018年5月,他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对“天人合一”传统生态整体主义理念的创造性转化,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历史依据,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态智慧。

绿色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天材之利”观念的继承发展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发展观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至殷商时期。《史记·殷本纪》记载,成汤在狩猎中“网开一面”,其做法正是中国传统绿色发展观的萌芽。后世的思想家又不断对其增添新的内容。《吕氏春秋·义赏》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汉代以后更是有“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的观点,进一步表明生态环境不仅是文明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也能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绿色发展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与精髓,具体体现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期间,就提出了“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的理念,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1997年4月,他在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调研时强调“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揭示了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中不难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这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的“天材之利”观念一脉相承。

基本民生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以为民资”观念的继承发展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国古人便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民生所系。春秋时期,鲁宣公不顾节令,在鱼孕期捕鱼,被大夫里革断网制止:“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麑,鸟翼鷇卵,虫舍蚳蝝,蕃庶物也。古之训也。”系统阐述了古代生态保护原则。荀子更加明确地提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孟子也从“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深耕易耨”“制民之产”等角度,论述了生态环境建设与民生的关系。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生态观对民生的重视。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以实现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三个层面的内涵:其一,“环境就是民生”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同一性,同时也是基本民生观的理论前提;其二,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都指向“以为民资”,这与“厚民生、顺天道”的传统民生观一脉相承;第三,进一步将生态产品视为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重要因素,使得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成为“谷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这类基本生存层面的民生保障,更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向健康层面、精神文化层面等更高层次民生福祉迈进的重要支撑。

严密法治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对“敬天明法”观念的继承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待生态环境建设以敬顺自然、重视生态为主,同时也包含诸多具有能动性的法治观。周文王为保护山林川泽资源,就曾颁布法令:“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秦国有“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的法令。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织密法治网络,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立法呈现出制定修改节奏加快、覆盖面越来越广、针对性越来越强、惩处力度越来越大的鲜明特点,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性成就:将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修订环境保护法;制定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以及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严密法治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生态保护法令中从严治理的基本精神。

共赢全球观:“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对“协和万邦”观念的继承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倡导“协和万邦”的国际共赢理念,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人和合天下的广阔胸襟。可以说,倡导国家与文明之间的平等共处,是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固有追求。

这种“协和万邦”的观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体现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共赢全球观。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坚定不移推进“双碳”目标、走生态优先的发展路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为破解全球环境治理困境、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

(作者夏明月为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陈冬阳为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