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视野下,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尤其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突破、新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因此,坚持系统观念、系统思维,立足社会大系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进行要素考察与理论建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知名学者、河海大学孙其昂教授等著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合研究——基于社会现代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24年出版),就是运用系统思维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著作。该著作立足社会现代化与现代性双重性的大背景,以“成为主体”为核心理念,在“系统(分化)—整合(主体)”的研究范式下,深刻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生发展与运行整合规律等基本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的原理性成果,为准确认识、把握并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合力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方法。该书以系统思维作为基本思维,以实证考察和理论分析之法作为基本方法,揭示了发生发展及整合规律已成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前沿课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本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方法论启示。
理论的创新与学科的发展能够推动教育实践与效能的有效提升;教育实践与效能的提升是对理论创新的直接应用,能够为社会服务和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社会服务与现代化建设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最终目标,也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现实推动力量。这是理论、实践与社会发展的逻辑闭环。该著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契合了历史梳理与现实关照、兼顾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教育实践与效能提升、社会服务与现代化建设三个方面的紧密联系中,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以原理性的理论成果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该著作从社会现代化的视角出发,提出了“系统(分化)—整合(主体)”的研究范式,构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合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框架中包含了“两个系统”的构建、大学生主体理论的强调、整合原理的提出以及空间视角的引入等多项原理性成果,综合运用社会学、系统论、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规律的认识,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代化、学科化与科学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同时,“成为主体”是该著作强调的理论内核,体现了“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一理论内核的强调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以教育内容和方法优化为中心的研究范式,更加关注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二,以现实性的问题优化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实践与效能提升。该著作的问题导向非常明确,即着力于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其系统整合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实践策略。特别是针对社会现代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离散化”影响,在实践维度上提出了一系列如价值整合、组织整合、学科整合和社会整合等整合策略,为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能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同时,以具体案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合进行剖析,强调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把包括空间在内的各种分散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与资源整合起来,发挥各环节、各资源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职能,共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为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实践典范。
第三,以系统性的行动指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服务与现代化建设功能。该著作以社会现代化为研究视野,以系统思维为研究方法,聚焦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化、科学化问题进行探索。事实上,就是聚焦于如何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理论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系统整合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更有力人才支持的实践问题。一系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合策略的提出,最终的实践落脚点就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进而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供思想保障。同时,我们开始就提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服务与现代化建设功能的发挥,离不开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合,打破部门壁垒,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合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需要依靠青年,也能成就青年。青年学生是时代的新生力量,把他们培养为时代新人是国家、社会和教育的共同主题。透过文字和逻辑,我们看到的是情怀和坚守。因此,从这本著作出发展望未来,我们也忍不住满含期待:希望大学生成长“成为主体”,希望“成为主体”能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乃至大学生教育的基础理念,希望“成为主体”成为我们研究的主题、教育的主题、育人的主题,希望在更多育人合力的助推下,我们的教育能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
(作者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