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产业、人才和城市协同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动力,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更是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江苏正处于向新兴动能转型的关键阶段,锚定“3610”目标任务,迫切需要以打造“产—才—城”适配的现代化先行区为重要抓手,切实发挥优化资源布局与内通外联的赋能保障作用,进而有力推进江苏高站位融入新发展格局。
“产—才—城”适配融合有利于促进高质量发展
“产—才—城”适配强调产业、人才和城市三者间的融合协调,是产才适配、产城适配和城才适配整合优化的一种新发展模式。从动态视角看,“产—才—城”适配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协同演进过程。其核心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人才结构优化与城市功能完善的多维互动,形成以才促产、以产兴城、以城聚才的良性循环,推动“四链”融合、凝聚“产学研”合力、强化“群链企”协同。
以人才为核心的“产—才—城”适配通过顶层规划布局,可以促进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流动,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在城市空间因地制宜发挥创新效能,从而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区域城市群层面,立足“产—才—城”适配原则,依据城市异质资源禀赋,构建互补式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加强区域基础设施的优化布局和系统集成,有利于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从城市空间层面,依据城市功能定位,规划城市产业体系,集聚产业适配人才,能够提升城市创新要素的耦合效应,从而提升城市的竞争优势。动态演化视角,依据“产—才—城”适配原则,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和配置,可以有效化解城市间产业同构、人才争夺等问题,促进城市的错位发展和互补协同。因此,促进江苏“产—才—城”适配融合,有助于开拓新赛道、新动能,助力江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产—才—城”适配融合对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日益显著
近年来,江苏一方面通过差异化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集群,引导人才合理流动,促进城市产业布局多元化、合理化,从而促进省内城市群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沿江高铁、跨江通道、省际铁路的建设,深入实施跨江融合、沿海开发、南北挂钩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通过跨区域联合,将产业、人才和城市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区域互补协调发展布局等重点环节的不断推进,江苏“产—才—城”适配融合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2023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达12.82万亿元、增长5.8%,共5座城市跨入“万亿俱乐部”;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1件、连续8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这离不开江苏“产—才—城”适配融合的支撑与保障。
当然,江苏“产—才—城”适配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产—才—城”适配水平虽稳步提升,但增速呈现波动降低趋势,整体适配水平与长三角其余省市相比还存在提升空间,特别是产业和城市发展水平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城市间“产—才—城”适配融合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明显,苏南地区高位引领效应仍需强化;苏中地区作为苏南重要承接带,有自主发展之势,但未能充分带动苏北共进;对标科技自立自强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人才供给水平相较于产业转型和城市发展需求仍显滞后,尤其是高层次领军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产—才—城”适配的一个瓶颈。
促进“产—才—城”适配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城为基,促进“产—才—城”适配融合,厚植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沃土。深入分析各城市的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明确并强化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将其作为产业规划与人才布局的核心指导原则,确定符合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引进战略,进而集聚产业所需人才,以实现“产—才—城”适配发展。其中,南京等科技创新资源丰富的城市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高层次战略科技人才的引进;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城市则应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和营商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打造宜居、宜创、智慧城市,以吸引集聚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并发挥人才的创新效能,从而加快江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以人为本,促进“产—才—城”适配融合,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石。完善人才在区域的合理布局,并且强化城市间的人才政策合作与协同,促进城市人才资源科学分布和错位共享,从而增强城市间的产业关联和人才关联。针对当前部分地区存在的产业同构和同质竞争现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从而促进创新要素在城市间的重构和市场潜力的释放,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城市产业体系的优化调整,实现“人才会聚、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的动态优化,从而提高“产—才—城”适配度。例如,通过科技镇长团、周末工程师、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促进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流动配置,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创新要素,加快形成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的发展格局。
以产为核,促进“产—才—城”适配融合,构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以发挥优势、产业协同为导向,优化城市的产业布局和人才结构,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体系。如明确核心城市定位,发挥产业引领作用,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锚定南京“科研创新中心”定位,巩固苏州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方面的领先地位,围绕无锡“3010”重点产业链,推进新兴产业培优育强,锻造区域产业升级的领头羊,从而引领“产—才—城”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各城市特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人才资源的引进、培育和配置,并且发挥核心城市的人才引领辐射作用,促进各城市的人才结构与产业分工乃至城市功能相匹配,以产业引领“产—才—城”适配融合,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
优化服务,助力“产—才—城”适配融合,健全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破除人才在机会、渠道、空间互补等方面的社会性流动障碍;同时设立人才专项基金、提供住房保障、优化子女教育等,保障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推进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的建设和开放共享,为人才流动和创新合作提供高水平科研载体;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城市重大战略,加强工业园区创新创业的资源聚集功能,促使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科技领军企业等创新主体以及公共服务机构等多主体互动结合,加速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发展。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提升服务平台覆盖面;同时加快政务服务平台与国家部委、省级部门垂直系统联通机制,以“1+13”架构布局加强省级统筹,提高政务服务便捷性和高效性。
[作者黄永春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理论研究基地(河海大学)研究员,邹晨为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