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把握新质生产力科学内涵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10-17 14:20: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王涛 王建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出来的生产力本质特征的精准把握。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理论问题,为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代以来的产业革命实践表明,科技创新不仅改变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更在生产方式、组织形式、产业结构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科技创新直接导致技术的革命性突破,间接引发产业要素创新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最终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基于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核心支撑作用,党和国家加大了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夯实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支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资源。培育创新人才、提升劳动者劳动技能、调动高素质人才积极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就政府而言,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就企业而言,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企业还需要关注人才流动和职业发展,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晋升通道。

产业升级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根基在实体经济,方向是产业升级。以新能源、先进制造、电子信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方向。由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同时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必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形成多点支撑、多级发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理论包括“创新”和“质优”两项核心要义,既要求生产力进步依赖于“创新”,包括技术、模式、产业、领域和动能等方面的创新;又要求生产力进步的效果是“质优”,即推动经济发展从依赖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依赖科技进步、人力资本积累。

更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知识观念

“更新知识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更新广大党员干部的生产力发展观念,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之举。

正确认识生产力发展现状是更新知识观念的第一步,勇于承认不足则是关键一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问题有着勇于承认不足的传统。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指出,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科学技术力量还很薄弱,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入新时代,中国科技发展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科技创新人才短缺、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创新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特别是“两头在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基础研究存在题目从国外学术期刊上找、仪器设备从国外进口、取得成果后再花钱到国外期刊和平台上发表的‘两头在外’问题。”

更新思想观念要遵循正确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显著特征、发展路径和实践要求,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遵循的科学理论。有效更新生产力发展观就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科学理论。

正确理解理论是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必经之路。必须指出,尽管新质生产力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观念障碍。对此,既要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思维,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全面、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理论;又必须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教育、培训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内涵和意义,提高全社会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和理解。

以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生产力学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分别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充分和重要条件。做好制度、技术、文化的创新,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对于国家治理而言,没有好的制度,国家治理就会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稳定性,就不能有条不紊地运行并取得应有的治理效果。对于生产力发展而言,缺乏有效制度供给,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活动就无法系统、有序、稳定推进,举国体制优势也无法借助制度得以充分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分配等领域的制度创新作出过指示。在技术创新上,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上,提出“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在成果分配上,提出“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技术创新的充分性。从“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技术创新与生产力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产业发展是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承载和表现,“新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这要求“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部分,特别强调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文化直接影响和制约创新动力的形成、创新方向的选择、创新目标的确立等。培育创新文化能为孕育创新思维、触发创新潜质、维持创新活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激励创新行为的重要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科学家群体中的集中体现,凝结了科技工作者共同的价值追求。优良的作风学风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根基,决定着科技事业的成败,要求摒弃学术不端、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涵养高校、科研机构优良学风,夯实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文化根基。

(作者王涛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建华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南京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