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明确提出要“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这是以高质量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让人文与科技接轨,让科技闪耀人文之光。
理念协同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观
理念协同。首先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辩证关系,树立整体教育观。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同一教育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在实践中,由于受到功利主义和短期主义影响,人们往往会割裂二者关系,如我国教育领域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的重理轻文、重智轻德、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培养、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等现象,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及人文教育的价值被遮蔽的表现,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理念协同,就是要在认识层面端正教育思想,打破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隔阂和偏见,用全面、长远的眼光看待人的发展和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观,反对唯分数论、唯升学论,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健全保障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重视人文关怀,以良好的人文教育为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标协同
培养文理兼修、德才兼备、业精德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目标协同。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上有所差别:人文教育通过人文知识、人文价值、人文精神教育来塑造人格、培养德性和提升精神境界,是成“人”的教育;科技教育通过科技知识、科学精神教育和技术能力培养来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是成“才”的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建设科技和人才强国必须依靠科技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培养大批大国工匠、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杰出科学家等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新时代科技教育的重要使命。
两者的总体目标又是殊途同归的。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完整的人,使受教育者成人又成才,成为真正的“人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显著增强,科技伦理风险挑战日益增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强调科技教育的总体氛围下,决不能忽视人文教育的价值和目标。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但无道德心、同情心和责任心的“危险品”,偏离人才培养目标。强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目标协同,就是要培养文理兼修、德才兼备、业精德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也是能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内容协同
在科技教育中融入人文内容,培育人文精神提升综合素养
内容协同。人文教育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人文社会领域,包含人文社科知识、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等人文素养内容,注重道德和价值观教育,侧重于求“善”。科技教育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自然科学领域,包含科技知识、技术能力、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内容,更注重事实、逻辑和自然规律探索,侧重于求“真”。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内容协同,就是要在科技教育中要融入人文内容,培育人文精神提升综合素养。在学科内部,要搞好专业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挖掘科技教育内容的人文元素,如历史渊源、科学家风范、科技伦理、社会公德、奉献精神、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人类关怀、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在学科之间,倡导学生选修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实现文理交融,拓宽眼界和思维;开好通识课程,尤其要把现代科技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能彰显科学技术的人文底蕴,又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增强以文化人的效果;瞄准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前沿领域,动态调整高等学校学科设置,打破学科壁垒,开设文理多元融通跨界课程,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发挥人文教育的领航和启智作用,提升科技教育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方法协同
借鉴人文教育方法激发科学思维,深化科技创新
方法协同。由于学科性质、内容不同,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在方法上有较大差异。人文教育多采用案例分析、讨论、比较、体验、说理、社会实践等教育方法,以规范研究、定性分析为主;科技教育采用实验、推理、观察、实践等教育方法,以实证研究、定量分析为主。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方法协同,主要指在科技教育中广泛借鉴人文教育的方法,用来指导科技活动,激发科学思维,深化科技创新。首先,人文教育中的哲学社会学科能够为自然科学研究、科技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其中,哲学方法论处于方法论系统的最高层次,对于科学研究和科技教育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人文思维中的直觉、想象、灵感、顿悟等形象思维方法以及人类好奇心、痴迷等心理倾向,在重大科学发现、发明中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再次,人文教育中文学、艺术、历史和劳动教育等内容所生发的情感熏陶、审美境界和精神动力是许多原创性成果的思想源头,能够激发科学家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人文教育也应借鉴科技教育的方法,如实证研究、定量分析方法可以增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在数智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科学方法对提高人文教育的成效有重要作用。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