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完善都市圈同城化机制 提升城市辐射带动力
2024-10-09 15:45: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王辉龙

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宏伟蓝图,中共南京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动员全市上下切实扛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省会担当,形成了具体的改革“施工图”,部署了十二个方面改革任务。其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断提升城市辐射带动力,既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的具体行动,也是提升省会城市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携手都市圈城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创新策源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南京都市圈城市在科研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上存在差异,在技术的创新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上既需要体现差异性,也要有协同性。

继续完善科创一体化体制机制。目前,南京都市圈已经建立了科创联盟,以同城化引领科创一体化,以科创一体化推进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都市圈成员城市通过签署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协同合作协议、科创金融联盟战略合作协议等,在增强发展动能上担当作为,建设“产业创新共同体”。未来,更应该在科技成果的跨区域转化、收益分享机制建设上形成突破,通过利益共享机制,把都市圈城市的创新资源差异性,转化为合作创新的动力源。

建立“人才飞地”。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在都市圈范围内,南京的人才资源相对丰厚,但部分都市圈成员城市因区位、资源等因素,在吸引人才落户本地上暂时存在困难,可以建立人才在南京居家生活、在其他都市圈城市工作的协同机制。这一机制需要通过交通、公共服务、社保、住房等领域的改革提供系统性支持。

促进应用场景开放。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应用场景是拉动新技术供给的重要条件。都市圈不同城市的发展条件和需求差异,决定了应用场景是多元的。应用场景的充分开放,将为新科技企业创新提供市场驱动力。比如,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需求方面,为所有都市圈企业提供充分的信息分享、创造准入条件,可以形成高端需求拉动高端供给、高端供给创造高端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牵手都市圈城市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强化产业强市动能

根据南京产业强市行动2024年工作要点,聚焦“4266”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南京将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两大产业集群迈向世界级。世界级产业集群需要有世界级企业、世界级技术、世界级规模,从空间承载力等方面来看,南京应与都市圈城市携手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

推进空间协调。承载世界级产业规模,必须有足够的空间承载力,但目前南京面临产业用地紧张的问题,通过推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形成新型发展功能区,可为世界级产业集群拓展发展空间。

推进产业链协调。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应该是产业链协调。南京都市圈已经通过建立产业链联盟合作协议等形式,探索以产业链协调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并做大产业的路径。未来,应继续依靠产业链合作的内生动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也可为成员城市的产业强市提供动力。

推进供应链协调。都市圈城市间相互需要,南京需要周边城市的农副产品、原材料及劳动力供应;周边城市需要南京的技术、人才、服务及中间品和最终产品供应。都市圈城市间应进一步加强供应链协调,为产业链稳定发展提供支撑。

挽手都市圈城市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资源配置能力

当下,激活内生增长动力的重要路径是以超级国内市场消化部分行业的过剩产能,恢复供需两侧的信心。都市圈城市联手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是作为国家级都市圈的使命所在,也是赋能自身发展、拓展区域空间的有效路径。南京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和长三角重要枢纽城市,需着力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和水平。

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体系。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本特征是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这需要突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要在遵循国家统一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强化都市圈城市在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统一制度建设。南京都市圈城市已经签署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应进一步强化此类合作协议的执行评估与监督。

强化法治化保障水平。市场经济首先应是法治经济,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以法治为保障。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南京,具有牵头推进法治保障市场一体化建设的能力和责任,也具有成为都市圈资源配置中心的条件,要起到引领示范和统筹协调的作用。

推进交通一体化进程。从国民经济循环来看,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的“流通”环节是纽带,这条纽带需要健康完善的市场体系,也需要顺畅高效的物流体系,这就内在要求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目前,都市圈城际铁路已经开通或正在积极建设中,交通的便利性大大提升,仍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是减少交通卡点、优化收费机制、加强交通对接。

联手都市圈城市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塑造安全发展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另外,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也面临诸多外部挑战,这些风险和挑战具有联动性、传导性、不确定性等特征,都市圈城市应增强政策的一致性、协调性,共同应对挑战,共同塑造安全发展能力。

一是加强信息共享与政策沟通。协同化解风险,这就要求都市圈城市加强信息分享、加强政策协调,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比如,在房地产政策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出台等方面,应加强沟通,防止消费者或经营主体的“逆向选择”而导致政策失效。在电瓶生产、电动自行车上路标准、煤气罐的生产供应等方面,都应通过政策协同,提升政策有效性。

二是加强功能互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我国具有产业链完整优势,我省具有制造业规模优势,南京都市圈城市应通过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的功能互补,规避内部成本上升、外部技术壁垒和专利丛林等方面的风险,以内循环动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三是共同应对生态环境风险挑战。保护好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生态安全是发展安全的重要内容。南京都市圈应在长江大保护的共同使命和责任之下,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风险识别、预警和应对能力。目前,都市圈成员城市已经共同签署了燃煤电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方案,发布了都市圈“双碳”行动、跨境产业生态建设倡议书等。未来,还应该加强科技赋能生态安全的能力建设。要利用好都市圈的科技资源,加强城市间环境协同治理能力,为塑造新安全格局建立强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屏障,为统筹发展和安全夯实生态基础。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教授、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