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永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与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再动员、再部署,对我们系统理解和准确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意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锚定现代化,改革再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壮阔实践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追求、战略策略、科学路径相互映照、同频共振、彼此赋能,生动展现出鲜明的政治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
政治逻辑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其中排在首位的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根本原因正在于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放眼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历史和实践表明,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党的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推向新的历史高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改革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一场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越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需要做到政治上的清醒,以政治定力增强改革发展的定力。坚持党的领导是战胜改革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如何确保改革立场不移、方向不偏,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确认识形势、防范风险、化解危机、应对挑战,确保做到蹄疾步稳,把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心存忧患、肩扛重担,才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有力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才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对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党的领导是“定海神针”。
新征程上,面对各种矛盾问题和重大风险挑战时要做到方向明确、头脑清醒、应对有方、行动有力,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我们才能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与危机;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我们才能发挥党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妥善处理改革内容的确定、改革次序的选择、改革时机的把握,不断提升改革动力、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
历史逻辑领悟“三大过硬成果”
不忘来时路,才能走好前行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最壮丽的篇章之一”。看得见过去,才能相信未来,才能以历史耐心凝练改革发展稳定安全的如磐定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具有划时代意义。十余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砥砺前行、蹄疾步稳,一系列重大成果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超126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11%左右上升到17%左右,稳居世界第二位;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正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了新台阶,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等各领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
回顾全面深化改革伟大历程,“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关键词。以“最多跑一次”的便捷,实现治理效能的提升;以简政放权的减法,促进营商环境优化、激发市场活力的乘法……原创性思想引领变革性实践、形成标志性成果,让各领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激活力,新发展理念是在改革中形成的,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是在改革中破除的,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也是在改革中逐步实现的。
我们的改革不仅是为当下计,更是为国家长治久安谋。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背景下谋划并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续写“两大奇迹”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也为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宝贵经验。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这是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最大确定性。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既往的改革成果启示我们要守正创新地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守正就是坚持改革有方向、有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等根本的东西不能有丝毫动摇;创新,就是要以一往无前的胆魄和勇气,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守正和创新辩证统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真经”和“密钥”。
实践逻辑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其中一条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制度并不是一经建立就成熟定型、尽善尽美的,而是需要在不断改革中日益巩固、完善和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深刻表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确保在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的成效。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不二选择”。任何一项改革,改到深处都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改的难点都是对制度本身进行完善和发展,而改革的成果最终都要以制度形式固定延续下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涵盖中国式现代化方方面面,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既要破解制度建设方面的存量问题,又要解决好制度建设方面的增量问题,需要围绕解决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明确制度创新的发力点,最终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是一劳永逸,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只有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继续完善和发展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才能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根本制度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内容和根本特征,起着奠基础、定方向、管全局的作用。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为巩固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斗强大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根本制度是不可动摇、不可改变的,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筑牢其根基,使之更为稳固。基本制度体现了根本制度的内在规定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并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重要举措,体现了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重要制度上连着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下接着各种具体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且要不断增强其发展性和创新性,以“中国之制”新优势推动“中国之治”迈向新境界。
价值逻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无论走到哪里、走向新的胜利,都不能忘记改革“为什么而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强调“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
作为关涉改革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重要范畴,价值取向是指某些价值观念成为改革进程中所选择的主导性、优先序的观念,进而产生指引、规范、调节改革行为的定向功能。树立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改革立场和改革态度,也就有什么样的改革信念和改革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这正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价值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重要进展。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今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民心声是改革所向。改革的每一步,都要葆有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情怀;改革的每一程,都要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改革的全过程中,必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政治逻辑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今天,人民群众还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我们的民生工作还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才能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前进道路上,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我们一定能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