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落实这一要求的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探寻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动力培育机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是邓小平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个极具前瞻性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此后,邓小平的科技生产力理论一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我们需要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新材料科技为基础,以新能源科技为动力,以海洋科技为内拓,以空间技术为外延,以生命科技为战略重点,探寻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动力培育机制,通过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畅通科技与生产力实体要素的渗透机制
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要素理论中,科学技术属于渗透性要素,而非实体性要素。这就意味着,科学技术无法独立形成生产力,只能够通过与实体性相结合,即渗透到实体性要素之中,通过实体性要素形成生产力。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相结合,能够使得一个人从类似于原始人一样的文盲,变成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的现代劳动者,其生产能力当然会大幅提升;与生产资料,特别是与劳动工具相结合,把传统的劳动工具,比如铁锹、镰刀、锄头等,变成今天的机械化、流水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劳动工具,其生产效率可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提高,这也是早已为事实所证明了的。
当前,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需要通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促使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以及生产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进而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实现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高效化利用。因此,畅通科技与生产力实体要素的渗透机制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必然道路。具体从劳动者看,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而新质生产力要求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型战略人才,以及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等新型劳动者。鉴于此,通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设,达到前沿科技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相结合,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从劳动资料看,更为高精尖的劳动工具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以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使得更智能、更高效的新型生产工具成为可能,相关技术研发机制是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劳动资料生产的前提与保障。从劳动对象看,更为广泛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所以在数字技术、虚拟技术、生物技术、海洋科技、空间科技等前沿科技的帮助下,虚拟现实、数据、海洋、空间等成为更低碳、更安全的绿色劳动对象,使新质生产力的生产要素的外延得以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素跃升的优化组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这就意味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形成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优化”组合。因为不同地区的生产力状况不同,有些地区差异巨大。比如,我国东西部之间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上的分布差异就非常明显。具体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大多数省份科技发达,创新能力强,但人力资源相对短缺,资源能源等原材料不足;中部地区有些省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科技创新能力又相对欠缺,原材料等生产力要素也相对不足;而西部大多数省份就面临着与东部地区几乎相反的另一种状况,地广人稀,资源能源等生产原材料丰富,但科技教育水平欠发达。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素跃升的“优化”组合机制要包含三个部分:其一,虽然不同地区的生产力状况各不相同,但加强科技教育,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提升生产力要素的科技含量,这是所有地区的共性;其二,因为历史原因而导致不同地区的生产力状况表现出现实的差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必然要求就是不寻求不同生产力要素的绝对均衡;其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是从整体性视角把一个地区的生产力要素看作一个系统,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的结果是最大程度发挥不同要素功能。
事实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扬长避短,综合考虑包括不同生产要素的生产力体系,并不需要所有要素都同步发展,齐头并进,而是根据现有条件和基础,有所侧重,但更注重从整体上协调发展,以便发挥地区生产力的更高效率。甚至某一个地区也可以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功能的新质生产力。比如,在《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南京构建的“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就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体现。因为形成生产力不同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是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的必由之路。
[作者赵煦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应海华为河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本文为江苏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课题“新质生产力赋能残疾人就业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2024SC0110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