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024-12-19 10:49: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王春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不仅深刻揭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新定位和新使命,更以高瞻远瞩的系统思维,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擘画了新的路线图。

基础性支撑,构筑现代化大厦的坚固基石

基础性支撑指出了“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普遍性,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中的基石作用,它们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更是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的稳固三角。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这一支撑体系超越了单一资源的依赖,展现出其无可替代的深远影响。

基础性支撑,如同大地之于万物,是“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最本质、最广泛的体现。它强调的不仅是三者在各个领域的普遍渗透与广泛应用,更是一种深层次、全方位的支撑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舞台上,基础性支撑的作用无处不在。从庞大人口规模下的人才培养与素质提升,到共同富裕目标下区域、人群收入差距的逐步缩小;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得益彰的协调发展,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从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践行,到国际舞台上中国声音的日益响亮,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的坚实支撑。它们如同一根根坚实的柱石,共同构筑起中国式现代化这座宏伟大厦的坚固基础。

战略性支撑,引领未来发展的航标灯塔

如果说基础性支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稳固基石,那么战略性支撑则是引领其未来发展的航标灯塔。它要求“教育、科技、人才”在关系国家发展的长远规划、重大问题和重点领域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构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新发展优势的重要源泉,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性。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源源不断的拔尖创新人才,国家一系列重大科技工程的突破,如载人航天、深海探测等,无一例外地凝结着拔尖创新人才的智慧;未来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拔尖创新人才作为“领头雁”,更是推动国家科技竞争力增强和全球科技领域中的话语权、影响力提升的中坚力量。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持续优化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予以支撑。

可见,无论是拔尖科技人才的培养,还是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无论是前沿科学的突破,还是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增强,均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和相互促进。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创新指数的排名位列全球第11位,中国世界100强科技创新集群的数量创了历史性新高,达到了26个。其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北京集群、上海—苏州集群、南京集群等排名靠前的科技创新集群的PCT专利申请量和科学出版物指标,更证明了“教育、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高效集聚和相互作用,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实力的迅速提升的重要原因,三者的紧密协同,才能使区域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集群的创新实力,并在全球科技创新集群中形成比较优势,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能力。

基础性支撑和战略性支撑共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大厦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性支撑与战略性支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大厦。首先,教育作为基础性支撑之首,如同大厦的根基,深植于土壤,为整个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和创新活力。其次,科技是战略性支撑的关键角色。科技如同大厦的顶梁柱,支撑着国家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发展迈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新的道路和可能。第三,人才是基础性支撑与战略性支撑的连接点,是教育与科技交汇融合的结晶,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既需要教育的滋养,也需要科技的舞台。只有三者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大厦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

总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固基石和强劲引擎,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大厦的拔地而起。基础性支撑确保了各个领域的普遍发展,而战略性支撑则为国家的长远规划提供了动力与保障。只有将这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正是依靠这三大支柱的坚实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座巍峨大厦,才得以稳步前行。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