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围绕思政课建设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成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遵循。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受到家庭、社会、校园、交往等多方面的影响,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实践“大”课堂。
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我们要善用“大思政课”,切实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边界“大思政课”有多大?
“大思政课”中的“大”主要是针对传统思政课教学的“小”而言的。实际上,“大思政课”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思维、整体性理念的概括性表达和形象描述,具体表现为“教学场域、学科视野、教育主体”等方面的边界扩张。
思政课作为一门必修课,有其自身的逻辑边界和严格的区域范围。因此,“大思政课”并非越大越好,而应有一定的边界。这个边界就是“课”的边界,即,“大思政课”再大也是“思政课”,也要落脚在“课”上,应按照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否则,“大思政课”就会远离“思政课”,成为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的代名词。所以,守住思政课边界,精准定位,是开展“大思政课”的基础和必要前提。
规律“大思政课”大在哪里?
思政课的本质在于讲道理。不管“大思政课”还是“思政课”都应该遵循思政课基本规律。
在教育主体层面,“大思政课”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家庭、学校、社会组织都是教育主体。在校内,思政课老师、辅导员、学生处、团委等是协同参与的重要主体元素。但思政课作为一门特殊的“实践理性”,其主体是有“资格”和“门槛”的,不是谁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早已强调:“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作为委托主体,思政课教育主体在政治素质、业务水平、道德操守等资质层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委托主体整体素质不高,就会影响“大思政课”教学效果。最突出例子就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些学校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日常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专业实训等结合起来开展,导致教学“泛实践性”现象,出现诸多看起来热闹、实际上教学针对性差、参与性低、未能彰显思政课品格的所谓教学活动。
策略立足“思政课”,实现“大育人”
善用“大思政课”,既是教学世界观,也是实践方法论。从方法论角度,“大思政课”应立足“思政课”,实现“大育人”。
一是树立“大”理念。思政课建设应有整体观、系统观、全局观。在理念上,“大思政课”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政课自身,而要立足“两个大局”,借助多种方式和手段,实现“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统一、“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相统一、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下相融合。以其格局之大、视野之大、体系之大、责任之大培养和造就时代新人。
二是完善“大”过程。要坚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形成循序渐进、顺向积累的育人过程。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学段、专业等学生的不同特点、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分段教学、分目标达成”的育人策略,讲深、讲透、讲活、讲准、讲好思政课,彰显育人效果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辩证统一。
三是建构“大”主体。坚持家庭、社会、学校、网络等教育一体化,形成多元协同的育人主体新格局。要发挥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强化教师主导作用,鼓励多种元素、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进而形成校外专家、社会导师、大国工匠、先进模范、英雄人物等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尤其针对网络的双刃剑影响,既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思政课服务,也要加强对网络环境整体性治理。
四是实施“大”课程。打通现有的思政必修课边界,发挥联动育人效应,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在空间层面,打造“课堂—校园—社会—网络”育人全覆盖、全链条和全过程。以思政课教材为依托但又不拘泥于思政课教材,以学校小课堂联动社会大课堂。学校应借鉴和整合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博物馆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丰富的社会资源,不断丰富和充实思政课教材、讲稿和课件,编写特色校本,讲好中国故事,增强铸魂育人效果。
五是培养“大”先生。思政课教师要德才兼修、顶天立地、堂堂正正。思政课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传递而忽视价值塑造。在加强现有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学校应进一步健全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类精英人才充实思政课队伍,锻造出更多既具有理论高度又接地气的思政课“大先生”。
[作者梁百川为硕士研究生,岳爱武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信息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研究”(2022SJZDSZ004)、2023年度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视听网站推送算法的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研究”(GD231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