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必将更加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加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加坚实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充分认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大意义
坚持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积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需要回答的“时代之问”。着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将文化自信外化于文化消费、文化传播各环节,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凝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伟力,更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其中蕴含的丰富深厚的道德理念,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提供了精神支撑和心灵居所。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增强责任意识,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市场从业者应当保持高度自觉,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切实践行文化创造者、生产者和传播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文化创作者应当守住文化底线、把控文化尺度,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的关系,用科学理论和正确价值观加以引导,从而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原则进行文化生产和艺术创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站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人民立场
坚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共产党宣言》说,“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求共产党必须站在人民立场上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建构。为此,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围绕服务人民的核心要求,把人民利益、人民意志和人民心声作为自身发展的价值取向,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人民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文化修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真正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文化建设效能。
把握群众视角,传承弘扬以民为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文以载道的深厚智慧,熔铸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渊源,吸取“仁政”、民本思想的治国理政经验,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现实性意指与创新性蕴涵。
拓宽文艺空间,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生产水平和供给能力的显著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在教育文化、旅游休闲、体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呈上升态势。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国际化的特征。满足人民对于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的需求,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需要拓宽文艺空间,将眼光放进历史的长河里,放入人民的实践生活中,放到世界的舞台上,努力推出更多反映新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和“软件”要相辅相成,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真正做到便民、利民、惠民,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让优秀文化资源“活起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等节目采用全息影像等手段生动讲述国宝背后的历史故事;河南卫视探索“科技+国风”,打造出一批“出圈”作品;各大平台以鲜明的美学风格和传统文化意韵推出网络跨年晚会,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形成了一批深受广大网民喜爱的特色品牌和原创精品。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将所蕴含的价值内容与数字技术的新形式新要素结合,有助于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增强文化产业的志气、骨气、底气。
活用现有数字平台,为文化事业注入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这为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近年来,各地精心打造“网络中国节”,连续举办的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等数字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网络内容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得到快速发展。各大网站和广大网民创作生产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数字文化作品,一系列有内容、有温度、有力量的优秀作品在网络空间激发情感共鸣,网络内容建设的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涌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网络文学作家数量累计超2278万,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389.3亿元,同比实现8.8%的高速增长。要充分挖掘数字文化技术,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深化领域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强数字文化企业与互联网旅游企业对接合作,促进文化创意向旅游领域拓展,促进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发展旅游直播、旅游带货等线上内容生产新模式。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的同时,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促进文化产业和生态经济融合发展,打造一系列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生态示范区和国家文化公园,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重要价值和传统特色。
[作者陆嘉诚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敏光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研究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2021SJZDA01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