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并提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需要坚定深沉的文化自信、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奋发有为,砥砺前行,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强化党对文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明确文化建设的方向,牢记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创造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与时俱进发展中华文化,彰显鲜明文化特色,更好坚守中华文化的民族立场。
提炼中华文化精髓。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潜心研究考古等实证发现,踏实做好基础理论研究。运用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等前沿技术,做好我国古代遗存遗址分析,奠定提炼工作的坚实科学依据。做好中华文明精髓的诠释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推进文化精髓的提炼工作。
展现中华文化风采。创造性挖掘中华文化现代化内核,激活中华文化内在精神活力,提高中华文化现代化水平。加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促进留学生、海外侨胞自觉传播中华文化;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中华文化国际推广平台,帮助世界人民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加强中华文化宣传,促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与风采。
秉持开放包容,汲取人类文明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当前,要在中外文明的友好交流互鉴中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
培铸“根”与“魂”。守好中华文脉,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文化传承水平。完善专项协调机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强督查调研,形成工作合力。做好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升中国文脉的国际话语权,守住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融通“古”与“今”。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结合,实现文化的“双创”发展。找准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的联结点,利用VR等工具创新表达形式,助力文化创新转化,帮助人们深刻感知文化魅力。综合运用各类载体,加大传统文化宣传力度,利用数字技术、媒体融合,扩大展示路径,充盈传播空间,更好融通“古”与“今”。
兼修“内”与“外”。对内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外要加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联系,开展多层次文明对话,善于学习外来优秀成果。创新传播媒介,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助力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
坚持守正创新,谱写当代文化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新时代,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不断加强文化建设,赓续历史文脉,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厚植文化沃土,激活文化资源源动力。提高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文化建设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构建立体保护传承体系;建立文化资源数字档案,开发用好现有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好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围绕文化发展纽带,延长上下游文化产业链条。
聚焦科技赋能,打造文化产业新引擎。升级数字文化产业新型业态,完善“云、网、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型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文化产业新场景应用范围。利用科技更新产业业态,加强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打造“文化+”新业态,激发产业创新潜力,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
满足人民需求,打通文化事业大动脉。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壮大文化馆、服务馆、博物馆等文化娱乐场所建设。健全文化需求跟踪反馈机制,开展民众菜单式服务,提供“面对面”“点对点”服务,打造“适销对路”的文化服务模式。强化文艺专业人才队伍培育,提升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推进文化惠民活动,盘活先进资源,创造更多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人民需求。
[作者郑洁为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奉羽为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本文为全国高校思政课建设项目“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重庆邮电大学)”(21SZJS50010617)阶段性成果。]